葉日武觀點:東南亞「台豬事件」中那些離鄉背井的求職民眾

2022-08-26 06:50

? 人氣

第1個問題是總體經濟數字和個人或家庭的收入根本不能劃上等號,因此蘇貞昌在今年520宣布的經濟成績單,對許多個人或家庭毫無意義可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以去年經濟成長率6.57%為例,乍看之下台灣社會每個人的口袋應該都豐厚不少。但同樣是總體經濟數字,明眼人會告訴你,去年的平均每戶家庭可支配所得只提高1.0%,而中位數甚至只提高0.1%(代表幾乎有一半的家庭可支配所得毫無增長),而在此同時,構成大部分個人或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薪資所得,在平均每人每月總薪資方面僅成長3.01%,扣除不固定獎金和加班費等項目後的經常性薪資甚至只成長1.92%。

去年平均物價上漲1.96%,而經濟成長率已經扣除了物價上漲的影響,因此以經濟成長率而言台灣確實更有錢了,但是以每月經常性薪資和平均每戶家庭可支配所得而言,我們的實質薪資與實質家庭所得卻是倒退的,換言之就是薪水階及其實變窮了!

表1列出了過去15年(96到110年)部分經濟指標的對照。顯而易見的是,以扣除物價上漲的實質薪資與所得而言,過去15年大致處在停滯狀態,遠遠趕不上整體經濟的成長,高官政要可以用經濟成長數字邀功,但完全無助於民眾荷包的豐厚飽滿。

表1 過去15年部分經濟指標對照(作者提供)
表1 過去15年部分經濟指標對照(作者提供)

那麼,為什麼去年的經濟成長率會高達6.57%呢?這就是第2個問題了。從「需求面」來看,GDP等於民間消費、投資(含存貨增減)、政府支出、和貿易順/逆差這四者的總合,而去年6.57%的經濟成長率當中,民間投資(含存貨增加)就貢獻了4.34%,貿易順差貢獻了1.85%。

雖然個人薪資或家庭所得也會反映在民間投資和貿易順差當中,但所佔比例不高,因此去年的經濟成長率看起來很漂亮,但只有一小部分來自於薪資或所得的成長。換言之就是,個人和家庭無法分享到多少經濟成長的果實。

用「要素所得」來觀察更清楚,但截至本文定稿為止,去年的要素所得統計尚未出爐,因此以109年的經濟成長率3.36%為例:代表資本回收的「固定資本消耗」增加了3.59%,代表投資報酬的「營業盈餘」成長了11.52%,而代表薪水階級收入的「受僱人員報酬」只增長2%,因此薪水階級必須兼具業主或股東的身分,才有可能充分享受到經濟成長的果實。當然,在經濟衰退時,營業盈餘的衰退也會大於受僱人員報酬的減少。

行業、公司、與個人社經地位差異

薪資或所得趕不上經濟成長固然重要,但更大的問題出現在行業、企業、與個人社經地位的差異上。這三者有一定的關聯性,因此本節先提示具體數據,然後再深入說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