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日武觀點:東南亞「台豬事件」中躺平的政府和譴責自己人的民眾

2022-08-22 07:10

? 人氣

總之,正如同中共環台軍演,在東南亞台豬事件當中,我們的政府和許多的民眾所選擇的並不是「面對並解決問題」,而是龜縮在台灣本島然後拼命打嘴砲──政府用「沒有公權力,沒有外交關係」等理由,來正當化自己的躺平,同時不忘用嘴砲攻擊中共和在野黨,許多民眾則拼命譴責受害者和主張「救」的人,藉以正當化自己對蔡英文政府的支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名實不符的台灣民族主義

為什麼台灣社會對台豬事件的反應會這麼奇特呢?在進行大規模的量化研究之前,沒有人能夠確知答案為何,但我們可以用既有理論和邏輯思考,衍生出幾個可能的解釋。

第一個可能的解釋在於,支持抗中保台的「台灣民族主義」,可能處在殘缺不全、名實不符的狀態。

所謂的民族主義(nationalism),通常包含兩個成分,其一是主張由同一個民族建立起獨立自主的國家,也就是所謂的「民族自決」或「國族」,其二則是對自己所屬民族或國家的熱愛與驕傲。

第二個成分的存在,導致民族主義與盲從型愛國主義(blind patriotism)有所重疊,部分實證研究顯示兩者之間呈現統計上高相關,民族主義傾向愈高則盲從型愛國主義傾向也愈高,反之亦然,而且以學術研究使用的信度與效度分析而言,這兩者理應視為受訪者無法區分的同一件事。

學界對民族主義的共識可以歸納如下:民族主義傾向較高的人,對自己所屬國家或民族的觀感比較正面,比較可能強行壓制各種對於國家民族的質疑,比較可能無條件接受統治階層的權威,甚至還比較可能產生優越感,認為自己的國家或民族比某些國家民族更好、更優秀──多重民族國家也因此經常出現歧視少數民族的問題,例如許多美國白人歧視有色人種,而日本的大和民族甚至一度不承認阿伊努族(Aynu)的存在。

目前的台灣社會至少可以區分為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和新住民這5大族群,而所謂的台灣民族主義,卻是企圖打破這個族群疆界,用地緣關係將之納入同一個民族。但很不幸的是,雖然有過半數選民支持抗中保台,但其主要來源並非台灣民族主義,而是對中共的仇視、鄙視、與恐懼,這就導致台灣民族主義缺乏上述的必要成分。

結果很清楚,我們雖然接受「台灣人」的稱呼,也不反對「台灣早已獨立,國號是中華民國」的宣示,但許多台灣人缺乏自尊心與優越感,不但日以繼夜的渴求美國陣營對我們恩賜各項防衛承諾,包括以「矽盾」為名的推論式防衛承諾,甚至對於民族性也需要用「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來再三自我催眠。

更重要且顯而易見的是,不論在中央或地方,只要換黨執政,許多民眾就立刻出現立場反轉的現象,從「無條件支持」轉為「無條件反對」,或反其道而行,根本不存在「強行壓制各種對於國家民族的質疑」,或「無條件接受統治階層的權威」等現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