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一展觀點:符合ESG又能高收益,永續發展的盈利秘密

2022-07-29 05:50

? 人氣

近年來永續(SDG),企業社會責任,ESG風向被連番帶起,關注局勢變化的,你想忽略都不行。(資料照,富邦金控提供)

近年來永續(SDG),企業社會責任,ESG風向被連番帶起,關注局勢變化的,你想忽略都不行。(資料照,富邦金控提供)

企業永續創造高收益,真的是這樣嗎?

近年來永續(SDG),企業社會責任,ESG風向被連番帶起,關注局勢變化的,你想忽略都不行。以台灣來看,雖說什麼企業社會責任(CSR)評鑑早已行之有年,但把「永續」這個題材大規模推廣,時間點大約落在2018至2019年左右,由幾大財經媒體起頭帶風向,一時間幾乎產官學研乃至企業與個人,都可以來點SDG,不然就會跟不上時代趨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永續的普及化當然是件好事,至少同樣一天24小時,少點無謂的政論口水戰,多談點環境,社會責任與氣候議題,相信對公民素質的培養,競爭力的提升,多少會有幫助。雖說這之中難免有投機之徒,藉著「漂綠」(green washing)和「漂永續」(SDG washing)來達成一些其他的目的,但實質上根本沒有投入相關的行動,這樣自然只是在獲取虛名,並不會對社會與環境帶來正向的影響力。

無論是早期的CSR還是最近的ESG,抑或是在不同產業領域的倡議,諸如銀行界的赤道原則,金融界的責任投資原則(PRI),建築界的WELL和LEED認證,以及大型企業間提倡的RE100或氣候風險因子等,萬本歸宗,都是源自於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延伸。作為一個二戰後「看似」最重要且統籌全球重要議題的機構,自然被期許要一肩扛起那些充滿著動態變化,需要極其複雜的利害關係人議合,方能解決的問題:貧窮,飢荒,教育普及,性別平等,經濟發展,氣候變遷⋯⋯

解決問題需要投入資源,但永續這個概念有趣之處就在,他不期待,也不可能有特效藥,可以一勞永逸的解決貧富不均或氣候變遷,SDG與其說是政治正確的方針,不如看成一種資本主義的典範轉移,從過去大家都在討論怎麼賺更多錢,慢慢的開始會去關心,怎麼賺有意義的錢?

誠然,對企業來說,EPS(每股盈餘)還是最重要的,無論談社會責任,B型企業,影響力商模⋯⋯五花八門的永續之前,財報上要有獲利能力是先決條件,一間公司如果自己都養不活自己,談何永續?更遑論去創造有價值的影響力。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美聯社)
曾經有個剛被哈佛錄取的年輕人,聽完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的慈善演說後,滿腔熱血也想投入公益事業,比爾蓋茲聽罷,委婉一笑告訴這位年輕人,你不應該這時候去作公益。(資料照,美聯社)

曾經有個剛被哈佛錄取的年輕人,聽完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的慈善演說後,滿腔熱血也想投入公益事業,立刻去偏鄉,去發展中國家,投入自己的青春與精力。比爾蓋茲聽罷,委婉一笑告訴這位年輕人,你不應該這時候去作公益,你應該先去把世界上一流的知識與技術學到手,最好還能在商場,職場歷練幾年,結交全球最酷的人脈⋯⋯到時,你再來作公益,可以發揮更大的效益。

「作公益比賺錢難多了,你連賺錢都不會,還做什麼公益?」

以上當然是個未經證實的故事,同不同意也見仁見智,但不妨礙裡面一個很重要的核心觀念:如果你連財務的永續都做不到,環境永續,社會永續⋯⋯那不是一間公司當下最需要煩惱的事。

當然,不用煩惱不代表就不重要,SDG既然已蔚為風潮(又漸漸成為法規要求),企業經營自然需要力求合規,而滿足基本標準後,還是趕緊開源節流,創造營收,先EPS再ESG吧。

國際上的主流投資圈子,不少聰明的投資人與機構,紛紛懂的布局未來,講求長線的價值投資,風險管理中也會納入氣候,社會,公司治理等因子,若再加上諸如巴黎氣候協議,淨零碳排路徑,政府端出對再生能源的補貼政策等加持,既符合SDG又有高收益的產業也又不言而喻。只不過,別以為搭上永續就一定能受到青睞,對於精明與前衛的投資人們,雖說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可以吸睛,滿足ESG指標的產品與服務也絕對有加分,但本業獲利是否穩定成長,交出的APY或ROI是否漂亮,仍是重要,喔不,應該是非常重要的投資指標。

資本主義雖然走向的「利害關係人資本主義」(stakeholder capitalism),但資本的本質仍是嗜血的,沒有「肉」的東西,哪怕故事說得再好,滿足的SDG項目再多,SROI(註)算的再高,恐怕都不會是很可口,乃至搶手的投資標的。就算幾個大型的機構,被法規逼著要撥出特定比例投入在ESG相關的公司,還是得看財報的,不會僅憑社會責任報告就決定出手。

「沃旭離岸風電供應商輔導基金」由沃旭能源全額出資,提供額外專業與資源,支持台灣潛力供應商提升技術、培育人才,以成功跨入離岸風電產業。(圖/沃旭能源提供)
那些號稱高ESG高報酬的企業,又是怎麼一回事?首先必須聲明,我完全同意作好事也可以賺大錢,2者並不衝突,就好比投資沃旭(丹麥的風電廠商),前幾年不也賺的盆滿缽滿。(資料照,沃旭能源提供)

那麼,那些號稱高ESG高報酬的企業,又是怎麼一回事?首先必須聲明,我完全同意作好事也可以賺大錢,2者並不衝突,就好比投資沃旭(丹麥的風電廠商),前幾年不也賺的盆滿缽滿。但除了再生能源產業,或少數幾個特定受惠於政策與補貼的產業,其他那些持續專注本業,能夠把SDG故事說好說滿,創造社會影響力,又能有不菲收益的企業們,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或是更直白地問,他們都是因為ESG而獲得業績,創造機會,賺到錢的嗎?

可能⋯⋯並不一定如此。即便我們拿台灣較熱門的幾隻ETF(例如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元大台灣ESG永續00850),裡面的組成個股來看,大部分也都是體質良好,營運狀況佳,獲利穩定的公司們。也因此,與其說他們因為認真符合ESG而創造高收益,倒不如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

因為這些公司本身就都是不錯的企業,在以資本主義為主宰的世界裡,屬於贏家的角色,同時在商業世界也能夠與時俱進,擁有足夠的資源與人才應付瞬息萬變的環境,自然獲利穩定,財報漂亮,扣除員工獎勵與股東分紅之後,還剩的滿手現金,當然能夠應付SDG的種種高規格要求。

畢竟,碳排放盤查與第三方查核總要付費的吧?要倡議RE100,把整片廠房改用綠電,也是筆不小的資本支出吧?要貫徹平權,提高員工福利,增設不同的權益委員會,定期舉辦教育訓練與提供良好的上班環境⋯⋯這也都得稍具規模與資本實力的公司,比較容易做到的政策吧?

再者,要足而越多的SDG目標,又要能夠量化與報告(Reporting),無論是內部設立新的CSR部門,或是委外的管顧公司,更甚者還要配合行銷策略,大打廣告以昭示天下⋯⋯這些都會需要在財務永續的前提下執行,否則,明明就不賺錢了還要扯SDG,那真的是打腫臉充胖子,其心可嘉,但勢必非常辛苦。

究竟是公司因為賺錢,所以更有能力落實永續,還是貫徹永續的政策,本身確實能幫助獲利,這當然還需要更多的量化分析與實證,方能有所定論。但無論如何,SDG終究是一條「不歸路」,既然大家都在走,相信也沒人能夠逆勢而為。但談到公司經營,產業布局與決策,我們一方面必須滿足各國對ESG規範的同時,另一方面,企業還是要專注於獲益,只有(合法合規)賺到足夠的錢,讓股東滿意,員工領到高薪滿意,再而才有辦法照顧到更外圍的利害關係人,寫出漂亮的故事,創造所謂的社會影響力。屆時,到處跟風的媒體,自然也會來大肆報導,政府為了政績與國際輿論的政治正確,勢必也會來「表揚」與合照。

那些又是另外值得分析的議題了。

[註]SROI:社會投資報酬率,以非財務指標來衡量產品,服務,或專案的「社會價值」,並將該價值予以貨幣化,算出以金錢為單位的投資報酬率。

*作者曾任職於聯合國科技部門,派駐過歐亞非不同城市。長期關注氣候變遷、再生能源、永續發展以及社會創新等議題。喜歡旅行、觀察和寫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