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讚國觀點:從林智堅無知,看陳明通無耻

2022-07-25 05:50

? 人氣

民進黨桃園市長參選人林智堅舉行記者會,說明自己的碩士論文「沒抄襲」 。(柯承惠攝)

民進黨桃園市長參選人林智堅舉行記者會,說明自己的碩士論文「沒抄襲」 。(柯承惠攝)

桃園市長候選人林智堅的論文抄襲是個對錯分明的是非題,而非藍綠各有理的申論題。抄襲,是客觀事實,毫無灰色地帶。任何人只要閱讀林智堅的論文,再核對相關報告或論文,不可能看不出前後之間的雷同程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鄭秀玲(前系主任)7月22日在《民報》的專欄文章(「大家來比對林智堅兩碩士論文」)中提出的檢驗(她還附上四份文件),應可蓋棺論定。剩下的,就是中華大學和台大的正式審查報告,整件事塵埃落定,只是遲早而已。

時間是最好的證據,比對前後文,時序上都難以讓林智堅全身而退。碩士學位論文的口試委員會審定書,因為有口試委員、指導教授和所長的簽名,是一份正式的公文書,除了學校至少留有一份,國家圖書館也會收藏,成為相關研究的文獻之一(至於會不會有人閱讀是另外一回事)。

以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兩份有争議的論文為例,余正煌的論文口試完成於2016年7月19日,林智堅的則是2017年1月13日,相隔約六個月。後者還引用了前者的學位論文,只是弄錯了時間,寫成2015年(頁66)。純粹就時序看,余的論文在前,林的論文在後。邏輯上,前文没有抄襲後文的道理,林應該也看了余的論文,才會列為參考書目。

即使如林智堅自己説的(2022年7月24日),他於2016年2月提供數據和研究計畫草稿給余正煌,一個必須回答的立即疑問是,他為什麽没有發現,余正煌的論文抄襲了他草稿的一些文本,並要求更正,除非他根本没讀過被他引用的論文?一個可能的抄襲線索是,在余的論文中,表3-7(頁44)列了兩個很奇怪的「不偏任何黨」數據(一個是111,另一個是203),林智堅的論文表3-7(頁42)也重覆這個錯誤。

等到兩本論文都裝訂成册,並在圖書館上架,再多的合理化都無法改變一前一後的事實,反而凸顯林智堅的無知,不知學術研究為何物(不光是學位而已),更不知學術倫理所為何事(不僅是徐巧芯所説的不屑抄襲)。

第一,林智堅並未在論文中交代整個研究的來龍去脈(他應該後悔没有像余正煌一樣寫個誌謝/致謝辭),终究讓自己陷於進退兩難的困境(是否該告余抄襲?);第二,論文是否抄襲的認定,以客觀存在的公開文本依歸,私下存在的文件或通訊不足以佐證(因為驗證不易);第三,林智堅既然引用了余正煌的學位論文,也未提出抄襲的異議,由於兩者的結構、想法和分析部分相當雷同(頁數幾乎對應),余的論文算是原典(空開宣稱與否並不重要),在糾纒不清的情況下,林宣稱自己才是原創者,就不無可議。

余正煌和林智堅的麻煩當然不是個人惹出來的,當年的指導教授、現任國安局長陳明通也得負很大的責任,得過且過,多少督導不嚴謹。陳明通提出4000字聲明(7月23日),頂多顧左右而言他,堅持兩人「毫無抄襲問題」。他的長篇大論(有些段落吹噓自己的研究)其實並未替林智堅解危,還越描越黑,弄不清楚自己也犯了學術倫理的禁忌。

陳明通明知余正煌和林智堅用的是同一套數據(「MSRC精湛民意調查顧問有限公司」進行的民調結果),卻允許他們各寫一篇論文。跟他「一魚多吃」的主張相反,這正是美國學術界期期以為不可的salami slicing(切香腸研究)。簡單説,「切香腸研究」是把一套相同數據切割成小塊,再各自寫成一篇論文,企圖在期刊發表上以量取勝。

在美國,學者一旦被發現操作「切香腸研究」,大學會認為她/他敗壞期刊發表的規矩,違反學術倫理,在升等時不見得能以量討好,更可能在質上遭守質疑(一篇完整紮實的論文總比小論有較好的機會在頂尖期刊發表)。作為指導教授,陳明通的手法明顯方便行事,無視「切香腸研究」的倫理偏差。

20220516-國安局長陳明通16日列席立法院備詢。(柯承惠攝)
國安局長陳明通四千字聲明為林智堅論文的「原創性」背書。(柯承惠攝)

余正煌的研究分析以林智堅為對象,林智堅的則把自己換成蔡仁堅(所謂的C,他是A,許明財是B),但是兩人用來分析的數據是完整的一套。根據林智堅的附錄(頁70-90),余正煌的數據全部包括在林智堅的數據裏。不幸的是,陳明通事前看不出問題所在,事後又大言不慚,責怪他人對林智堅的抄襲是「完全去脈絡化的説法」(2022年7月23日),一付天下本無事的淡定。

其實,在指導林智堅,並擔人余正煌的口試委員過程中,去脈絡化的,正是陳明通自己。林智堅有多無知,陳明通就有多無耻。他的無耻在於,鼓勵余正煌和林智堅分别寫一篇不是完整的論文,甚至縱容相當程度的雷同,漠視兩人使用的數據根本並非各自獨立。分拆數據,就稀釋了脈絡在解釋結果上的力道。

我們雖然没有直接證據,一個合理的推測是,余正煌的論文已經幫林智堅的論文打好架構和分析路徑,也難怪兩人的論文在數據分析方面,除了主角不同(由林智堅換成蔡仁堅),許多變項幾乎一成不變(第三章的表排列和文字内容大致没兩樣,數字倒是不同)。不論分析或寫作,林智堅可以如法泡製,頂多換湯不換薬,不須太多思考或想像,亦即文本和想法的移植運用,雖然没有大量一對一的直接抄襲,卻似曾相識。

理由無它,當林智堅分析蔡仁堅在2014年新竹市長選舉所扮演的角色時,他可以參考余正煌如何分析林智堅自己。一個很明顯的道理是,相關的變項在問卷中的答案都相互排斥,例如,選了林智堅,就不可能選蔡仁堅,反之亦然。具體説,林智堅所佔的百分比越大,蔡仁堅的就越小,總有個此消彼長的相關性。

也就是説,不管是余正煌或林智堅,兩人所使用的樣本並非獨立,而是彼此牽聯。在統計分析時,我們只要知道林智堅在民調裏的的數據分配,多少可以猜測蔡仁堅的數據分配。這大概是為什麽,在余正煌論文中不顯著或顯著的結果,在林智堅的論文裏往往變成顯著或不顯著,結論因而大多背道而馳。

我們不妨比對兩人的統計分析,以下例子以林智堅論文的頁數為依據:表3.1 性别與支持交叉分析(余顯著,林不顯著,頁34)、表3.3 教育程度與支持交叉分析(余不顯著,林顯著,頁36)、表3.4 職業與支持交叉分析(余不顯著、林顯著,頁38)、表3.5 區位與支持交叉分析(余不顯著、林顯著,頁39)與族群與支持交叉分析(余顯著、林不顯著,頁41)。

當然,兩篇論文的研究對象不同,不過甲之得必是乙之失,這中間所代表的意涵值得進一步探討。不論是新知或見解,除非同時讀余、林的兩篇論文,並作仔細比較,讀者難免對2014年的新竹地方選舉帶有分歧的看法。這是「切香腸研究」對讀者的誤導,對知識的戕害,與對現實的歪曲,學術倫理的被摧殘盡在其中。

陳明通在聲明中最後説,他「不是不能被批評」,「也深知自己並不完美」,但不要惡意批評。無耻,是不知倫理所為何事,如此的用語也許會讓人不好受。這篇批判算是一個退休大學教授,對一個退而不休的大學教授,所提出的不完美批評。

*作者為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雙城校區名譽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張讚國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