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得觀點:地熱場域地下水驟降,提醒了我們治理地底資源的迫切性

2022-07-26 07:10

? 人氣

作者呼籲應以多方協作、監督,循環經濟的模型來建構地下資源的治理架構。示意圖,圖為清水地熱發電廠地熱井。(取自Outlookxp@wikipedia/CC BY-SA 4.0)

作者呼籲應以多方協作、監督,循環經濟的模型來建構地下資源的治理架構。示意圖,圖為清水地熱發電廠地熱井。(取自Outlookxp@wikipedia/CC BY-SA 4.0)

7月14日凌晨,是本年度的最大滿月;同日,新聞報導台東金崙溫泉聖地的地下水位驟降9.5公尺,頓時引起各界譁然,並直指是鄰近地熱井開鑿惹的禍(相關報導:水不見了? 台東「金崙溫泉」地下水位竟急降9.5公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經查,確實有一口私人地熱開發場域的觀測井發生井噴事件,歷經多日方才獲控制,然則這是否就是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呢?由於這攸關地熱開發政策之推動,及更多推進中地熱資源開發案場之未來,此種指謫引發政府與民間的高度關注,也凸顯出我國對於地底資源治理與管理機制之不足。就此,或許我們可以先透過下列的假設性對話來呈現問題之所在:

倘若,溫泉業者質問政府相關單位,該如何保護他們的水權? 水利署與地方水利局,對於私人土地上之開發行為,該如何介入?那麼礦業局呢? 因地熱並非《礦業法》之適用客體,解釋上其鑽探似乎也非以礦業局為主管機關了。又或既然該案是以地熱發電為主訴,那麼是否該當能源局之業管?然則,能源局對於尚未及於電業設施許可之探勘行為,似乎也無法加以納管啊?!

另一方面,社會大眾及地熱相關產業積極表示,政府應儘速給社會大眾一個本諸科學基礎的說明,以杜絕不必要的臆測和恐慌。焦點於是轉向工研院,然則工研院雖是長期投入地熱探勘與開發研究的單位,因其為政府研發法人之屬性,往往必須參與公私部門的智庫與諮詢工作,若要求其對於事件為說明,仍將隱含所謂的利益衝突。故此,大家又將箭頭轉向相對客觀的地調所,然則長期未獲投資建置的地底資料,尤其欠缺與水文、能源乃至地籍及產業應用需求等資料之連結,顯然讓地調所在能否客觀提出科學說明上也力有未逮。

承上,若一切都不那麼確定,難到都是月亮惹的禍?! 其實,之所以有那麼多的不確定,應與台灣本身對於自己的地底,尤其深層地底資源或空間的規劃價值欠缺充分的科研資料,存有密切關係。長期以來,我們似乎只關切淺層的溫泉和地熱發電,對於國際間善用地底資源及空間之治理來強化氣候行動之發展趨勢欠缺足夠的掌握,從而在面對地底資源之相關問題時,既欠缺科學資料,也無法釐清權責機關之歸屬,更遑論爭議仲裁。

積極治理地底資源,擴大對我國2050淨零路徑之貢獻

這個事件已凸顯出台灣在推動2050淨零碳排過程,對於地底資源欠缺掌握,導致在面對問題時,其治理機制明顯不足。其實,雖然地熱確係台灣所需之基載電力來源,但因其對於國家整體再生能源配比之貢獻程度極微(2030年只有20MW),而2050淨零目標也未能以較宏觀的地底資源角度,來看待地熱於社區營造、能源安全或低碳生活等之綜合效益;是以,在發生突發事故時,無從以治理地底資源的宏觀角度來界定問題,並釐清跨單位或跨域之事務管轄職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