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川普註定徒勞的削減貿易赤字

2018-05-23 06:20

? 人氣

80年代時,美國對日本貿易逆差佔美國逆差超過40%,每年都在500億美元之譜。老美矛頭對準日本努力多年,結果美國的貿易逆差還是年年攀升,只是逆差主要來源改變而已。早年是日本、後來是四小龍,接著是中國;所以我們看到老美這30年都一直努力的「棒打」主要逆差來源國,但整體逆差數字還是越打越高,一點幫助都沒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原因很簡單,美國的逆差產生是經濟與全球產業結構因素;美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18兆美元的GDP讓其能以內需為主要的經濟支撐點,民間消費占GDP比重7成,對外出口只占13%左右。許多附加價值較低的民生產品,已無在美國生產的利基,因此一定要靠進口─不管是從日本、四小龍或中國進口。所以縱然今天棒子對準中國,把中美貿易逆差打到少一點,但終究還是要從國外進口商品。

李顯龍的老實說:赤字要從國內找原因

日前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投書華郵就說:美國與其指望借助一場貿易戰來解決貿易逆差問題,不如在自家國內找原因。因為「一個國家產生貿易逆差是該國所消費的商品總量大於其所生產的商品總量的結果,這一問題既不是貿易壁壘所造成的,也不會被貿易壁壘所解決。」這算是專業又公允的說法。

此外,目前貿易統計過時也有影響。中國是「全球工廠」,從許多國家進口零組件組裝後再對外出口,因此這筆帳全部算在中國頭上。例如台積電為蘋果製造處理器,出口到中國組裝後再出口到美國,因而成為中國對美國順差的來源─其實蘋果手機中來自中國的部份遠遠低於其它國家。

也因此包括世貿組織與學者逐漸有改用「全球價值鏈」為主軸,從附加值的角度計算各國進出口,這一來其實中國對美國的順差馬上少了一半以上,倒是日、台、韓對美的順差將因此增加。

另一個美國逆差難減的本質問題是美元作為全球準備貨幣帶來的「特里芬難題」─既讓貨幣穩定難維持,又會陷入長期貿易逆差中。美國顯然絕無可能放棄「美元本位制」,加上經濟結構因素,川普的削減貿易赤字註定是徒勞一場。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