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烏克蘭》搶救戰火下走不了的人 義工帶著勇氣出發:盼來世再見

2022-06-22 08:50

? 人氣

20220621-博果斯克鎮火車站的月台上,義工Mark蹲下,一邊握住加林娜滄桑的手,一邊以英語安慰,而加林娜的臉上也露出笑容。(Daniel S. Y. Ceng攝)
博果斯克鎮火車站的月台上,義工Mark蹲下,一邊握住加林娜(見圖)滄桑的手,一邊以英語安慰,而加林娜的臉上也露出笑容。(Daniel S. Y. Ceng攝)

遠赴轟炸不斷的前線救人 助人喜樂與戰火恐懼交織

「我們或許擁有知識(Knowledge),但烏克蘭人卻擁有深厚的智慧(Wisdom)。當志工之後,我更少批評別人,這份幫助他人的責任,讓我得到快樂、得到享受,但也看到恐怖現實的一面。但我們對烏克蘭人的幫忙,只是皮毛,根本不算些什麼,那是我們的公民責任。」被問到如何看待在烏克蘭撤離人民的這份責任,在美國擔任律師、曾在伊拉克當義工的Mark這樣說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0多小時的撤離過程結束後,記者傍晚返回Votstok-SOS成員位於克拉馬托爾斯克鎮的隱秘居所,但他們繼續繁忙無間斷。團隊成員Vlad坐在堆滿文件與雜物的桌子前,一邊記錄消耗物資,一邊在手機上整理與確認翌日撤離者地點、名單和身體狀況的資訊。

20220621-行動不便、患有肺癌的加林娜(Galina),在Votstok- SOS義工協助下,撤離接近戰區的住所。(Daniel S. Y. Ceng攝)
行動不便、患有肺癌的加林娜,在Votstok- SOS義工協助下,撤離接近戰區的住所。(Daniel S. Y. Ceng攝)

由於頓內次克地區廣闊,很多地方沒有網路涵蓋,或是訊號發射設備被摧毀,以致患上長期病症、失明、失聰或獨居老人乃至一些中年殘障者,無法與外界聯絡尋求協助或得知戰爭狀況,只能靠健全的鄰居或親戚,向救援單位或團體提出撤離請求。

「熱線中心(Call Centre)每天會收到撤離者的資訊,我們當天晚上9時、10時才收到,再決定明天行程怎麼安排。有時候,我們要到前線零距離的地方,那裡不斷被炸,很恐怖。雖然不是直接擊中你的家,但飛彈在你家外面爆開,可以不逃嗎?」Vlad說。

活在和平與穩定社會的人,確實難以想像,烏克蘭人如何在戰火紛飛的世界裡度日。

20220621-戰火未歇,烏克蘭居民持續湧入火車站撤離。(Daniel S. Y. Ceng攝)
戰火未歇,烏克蘭居民持續湧入火車站撤離。(Daniel S. Y. Ceng攝)

散播恐懼和威嚇 俄軍夜晚無差別轟炸不斷 

入夜後的頓涅茨克遠郊,俄軍趁人們熟睡後偷襲,轟炸機無差別投放炸彈,爆炸聲頻傳,嗚嗚防空警報從屋外、從手機、從耳邊響起。緊接的,是每家每戶愛犬的連連吠叫,這是動物本能,也是牠們對熱愛生命、自由民主的主人的提醒。

爆炸的威力,偶爾會導致屋內桌上杯子裏的水出現波動。但偏遠地區並無防空洞,面對未知的空襲方式與範圍,在地面的居民,只能熄燈與保持安靜,以免讓燈火通明的家被俄羅斯空軍發現。

當地人認為,這些黑暗裡的軍事行動,是莫斯科入侵者對烏軍的威嚇,以試圖與分離主義分子合力奪取東部地區這一帶更多的掌控權。對手無寸鐵的居民而言,砲擊、火光、刺耳警報和濃煙,則早已成為恐懼代名詞,打破深夜和人心的安寧。

20220621-戰火未歇,烏克蘭居民持續湧入火車站撤離。(Daniel S. Y. Ceng攝)
戰火未歇,烏克蘭居民持續湧入火車站撤離。(Daniel S. Y. Ceng攝)

但19歲的Nikolar與30歲的Eddie兩位義工救人的心戰勝了恐懼。

穿上防彈背心、戴上防彈頭盔 救援義工赴前線義無反顧

6月18日,Nikolar和Eddie站在白色救援戰車旁,穿上黑色防彈背心、戴上防彈頭盔,互相檢查,臉上帶一點緊張表情。但他們以一句「你好,很高興認識你,希望來世有機會再見。」證明自己準備好前往「紐約鎮」(Niu-York)展開營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