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碳大戶很有興趣!」專訪中研院長廖俊智,從一個小玻璃瓶,看台灣減碳技術創新

2022-05-10 09:00

? 人氣

廖俊智也解釋,天然氣的主成份是甲烷(CH4),如將天然氣分解成碳和氫,所需熱量是79千焦耳;而電解水、將之分解成氫跟氧,所需能量是572千焦耳,足足較天然氣分解多了7.5倍。因此就能源消耗的角度考量,分解天然氣遠比分解水簡單的多,也更節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們不但可以把碳跟氫分開,還有機會創造以純碳為基礎(base)的全新產業,這方面的經濟價值也不容小覷!」廖俊智雀躍地說,包括將碳用來填海造陸、或者混入水泥做工業材料、備用燃料等,甚至還可將碳當成儲備能源;畢竟,這些黑色粉末其實就是「乾淨的煤炭」,若遭遇天然氣來源不足或有緊急狀況、急需能源時,就可以啟封這些備用的碳庫存,拿來做為燃燒用。

廖俊智相當看好「去碳燃氫」的潛力,他認為,這可能是將來台灣、甚至全世界的零碳電力的來源,尤其,儲能對於台灣而言非常重要,天然氣將來會成為非常重要的能源選項 。

中研院長廖俊智專訪。(資料來源:廖俊智)
中研院長廖俊智所提綠電複利概念原理。(資料來源:廖俊智)

存一元,多2.6元的綠電複利 

裂解天然氣直接效益是減碳,此外還有儲存備用能源,以及有機會開發更大的產業鏈。此外,去碳燃氫還有機會創造「綠電複利」。廖俊智解釋,假設每度電費1塊錢,經過天然氣裂解處理,就可以把它變成一度電3.6元;等於是本金1元,利息是2.6元,產出的比你投入的多,這就是綠電複利的概念,這樣的方法,有機會解決綠電不足的問題。

對地理環境特殊、能源全賴進口的台灣而言,零碳電力無疑是一大特殊需求,十分難能可貴。「同時,綠電太少,更是全球各國普遍未被滿足的需求(unmet needs)」,廖俊智語重心長地指出,目前的研究進度都還只是剛起步,中研院雖走在學術研究最前端,仍需要和產業界充分溝通,才能創造更大的價值。廖俊智表示,目前在減碳的最大瓶頸,是全球對綠電的定義尚未標準化,像是RE100定義的綠電是一種,歐盟、美國定義的又可能是另一種。對此,廖俊智看法樂觀,從學理出發,他看好去碳燃氫將來是可被認證為真正綠電。

20220429-專訪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柯承惠攝)
中央研究院長廖俊智接受《風傳媒》專訪時,講解綠電複利效應原理。(柯承惠攝)

廖俊智另一樂觀原因,是台灣有數家排碳大戶企業已經對此技術表達濃厚興趣,甚至不少非製造業的財團,也積極想投資中研院的去碳燃氫技術。

廖俊智說,不少企業還在研究如何落實這項技術,中研院十分歡迎民間企業來合作,「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希望結合成一個產研聯盟,最終目標是希望能技術轉移給企業,進一步成立公司,讓此技術不只停留在研究,而成為實實在在帶給人類貢獻的商業機會。」廖俊智熱切的說。廖俊智看好,去碳燃氫技術的量產,估計在10年內應可小有規模,因為中研院和台灣廠商掌握大部分技術,「(落地)時程會比預期快很多」,前期規劃能如期順利落實的話,可望更擴大規模。


責任編輯/周岐原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周康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