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介正觀點:「國防自主」不只是「自研自製」

2022-04-09 06:30

? 人氣

國防部長邱國正(見圖)說:「自己的國家,自己防衛」,在軍備不可能自足的現實下,「自主」的戰略構想就彌足珍貴了。(資料照,柯承惠攝)

國防部長邱國正(見圖)說:「自己的國家,自己防衛」,在軍備不可能自足的現實下,「自主」的戰略構想就彌足珍貴了。(資料照,柯承惠攝)

「國防自主」就是武器裝備「自研自製」,這個長期以來的邏輯,已經成了刻板印象。其實,「國防自主」還有更高一層的意義:國防戰略與防衛作戰構想的「自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兵器武備的優勢,自古以來一直是戰場決勝的關鍵之一,涉及基礎科學、工藝技術、材料來源、實驗積累、豐沛財政,所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非有長期穩定的政軍領導、學藝栽培與恆毅決心,斷不可得。

軍事同盟的組成,全球化的分工,專案管理的精算,早已將當代的「國防自主」推向區塊產業聯盟。如今先進高端武器載台裝備,根本就是多國智慧與產業合作的結晶,「國防自主」不再可能是「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原始概念,也不再是「自力更生」的單幹模式,而是軍事強國透過關鍵技術掌控、智慧財產權保護以及出口管制而展現的「自主」。

為了應付外患侵略,在過去數10年追求武器裝備「國防自主」的進程中,海峽兩岸各自經歷了不同也不足為外人道的隱忍和扼腕,所冀望者在於獲得不受制於人,並得以支撐生存發展的武裝後盾。

強權為維護其本身戰略利益,藉由審核軍售的品項類型、交付時程以及技術含量,「指導」買方的國防戰略與作戰構想,也是台灣自上個世紀跨越至今的痛點。

資源不足、人才有限,無論在武器裝備研製或是防衛戰略構想上,都是難以支撐「自主」的限制因素。因為資源不足,所以難以開出「熊掌燉魚」這道菜單;因為人才有限,所以在面對強權時「據理」所需的說服邏輯與語言通譯能力難有,「雄辯」背後的無畏決心與政治支撐難得。

在與美國斷交後,艱苦維持的武獲交涉,獨立防衛的演習驗證,在兩岸實力差距加大以及強權戰略競爭之下,維繫國防戰略與作戰構想「自主」,面臨與日俱增的壓力。

自古即有的「不對稱」作戰概念,在採購「不對稱武器」與演練「不對稱戰法」之中迷失。外人「建議」的「刺蝟堡壘」,將台灣帶向孤島的「獨立固守」,雖難以被吞嚥,卻可能被餓死,而且構想的戰場多在本土。所謂必須建構「即戰力」的觀點,既可以說是應對敵情驟然躍升的必要,也可以看作是攫取軍售利潤的加速謀略。凡此3者,非有「自主」的國安戰略,斷不可應付。

外軍出手「協防」,原來不是替台灣教訓入侵者,而是供售武裝讓你自己絞肉,在此次外國應處烏俄戰爭手段中,終於給國人同胞提了一個大醒。

國防部長邱國正說:「自己的國家,自己防衛」。國防本就是主權國家自身的責任,在軍備不可能自足的現實下,「自主」的戰略構想就彌足珍貴了。

*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所副教授、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