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進中國市場的「印度劉德華」:寶萊塢明星阿米爾汗的成功之道

2018-04-19 12:10

? 人氣

阿米爾汗2010年獲印度政府頒授表揚公民貢獻的蓮花裝勳章。(BBC中文網)

阿米爾汗2010年獲印度政府頒授表揚公民貢獻的蓮花裝勳章。(BBC中文網)

近年來寶萊塢電影在中港台成為一股熱潮,印度演員阿米爾汗(Aamir Khan)成為重要品牌。他的多部電影作品涉及意識形態反建制、挑戰權威,探討印度社會、家庭、弱勢及女性議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相信只要你願意,創作人可以改變社會,」阿米爾汗近日在香港大學一個論壇上表示:「電影可以改變人心。」

這為他贏得「印度良心」的美譽,在國際享負盛名,成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大使,頻繁與各地元首會面。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印度總理莫迪會晤時,也公開向對方表示自己看過阿米爾汗的作品《摔跤吧!爸爸》(台譯「我和我得冠軍女兒」),很喜歡這部電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國備受熱捧,創下近13億人民幣票房的記錄,是印度本土票房的兩倍多。

4月15日,香港影視紅星劉德華和印度著名演員阿米爾·汗共同出席電影《神秘巨星》(香港譯名《打死不離歌星夢》)在香港舉辦的慈善見面會。香港天王與印度天王相遇,吸引大批"粉絲"前來,幾乎塞爆現場。
阿米爾汗有「印度劉德華」之稱。

不少評論指出,阿米爾汗的電影探討社會、性別、教育議題,華人社會容易產生共鳴,然而,在世上眾多這類社會批判性的電影中,為何他的寶萊塢電影能夠打入華人市場?他的電影填補了中文電影界的哪一塊空白?而他所呈現的印度,又是否印度的真實面貌?

BBC中文採訪了幾位專家,探討這位印度巨星為何能在華語世界造成風潮。

 

引起中國觀眾共鳴的寶萊塢電影

在阿米爾汗揚名之前,印度的寶萊塢電影在華語世界一直比較小眾,很少被市場接納。

2009年,阿米爾汗主演、探討填鴨式教育及精英主義問題的電影《三個傻瓜》(Three Idiots,又譯《三傻大鬧寶萊塢》、《打死不離三兄弟》),因題材引起中國大陸網民共鳴,透過網絡傳播在中國爆紅。被正式引進到中港台三地院線後,《三個傻瓜》創造了寶萊塢電影罕見的票房佳績。

阿米爾汗從此進入華語觀眾的視野,開拓了華語世界對印度、寶萊塢電影的想像。

Dangal still
習近平說很喜歡《摔跤吧!爸爸》(即《我和我的冠軍女兒》)。

2017年,《我和我的冠軍女兒》(Dangal,又譯《摔跤吧!爸爸》)在中國大陸上映,上映19日內就衝破8億(人民幣,下同)票房,最終創下近13億票房,相當於印度本土票房的兩倍多。新作《隱藏的大明星》(Secret Superstars,又譯《打死不離歌唱夢》)票房亦達7億。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講師譚以諾則向BBC中文指出,阿米爾汗的電影能夠以本土題材走向全球的原因,在於它們能將社會性與娛樂元素較好結合,即使探討的議題深刻而嚴肅,其文藝及娛樂特性始終相當豐富。

專門研究印度的媒體人任其然認為,阿米爾汗的電影在中國取得成功,是由這些印度題材在中國人心中的特殊地位造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