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世宏書評:假新聞政治與政治假新聞

2022-03-15 05:10

? 人氣

社會亟需透過批判教育學視野下媒體素養教育,讓民眾具備「分辨真實與虛假」的基本能力。(資料照,取自unsplash)

社會亟需透過批判教育學視野下媒體素養教育,讓民眾具備「分辨真實與虛假」的基本能力。(資料照,取自unsplash)

「後真相」時代,相對於過去可能還有真相的傳統媒體時代,是一個「真相」本身可以被大量製造且精細地客製化的時代。根據國際記者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Journalists, ICFJ)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陶氏數位新聞研究中心針對全球125國家、1400位記者所做的調查發現,政治人物是虛假/不實訊息的頭號來源,遭遇虛假/不實訊息已是人們日常生活經驗的一部份,以及臉書是虛假/不實訊息最主要的擴散管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虛假/不實訊息無所不在,源頭包括境外與境內。英國牛津大學網路研究中心的研究發現,2018 年至少有48 個國家的政黨或政府機構於選舉期間利用社群媒體散播虛假/不實訊息,比前一年發現的28個國家幾乎多了一倍。牛津大學的後續研究發現,2019年有70個國家,2020年更增至81個國家。這些研究發現意味的是,為了影響輿論而刻意操作與擴散的「假新聞」,就發生率和地理範圍而言,都在同步擴大當中。

台灣也不例外,甚至可說是站在對抗虛假/不實訊息的「前線」。弔詭的是,台灣主流新聞媒體往往成為擴散虛假/不實訊息的幫凶!其中最為人所知的例子是關西機場「假新聞」:中國《觀察者網》率先發表〈淹成這樣,沒想到,中國領事館來接人了!台灣同胞問……〉的網路文章,並且成功地誤導多家台灣主流媒體對此事件的報導。其中原因,除了新聞人力不足、在即時新聞時效要求下疏於事實查證之外,也與台灣主流媒體漸失中道立場,為了收視率/點閱率而棄守新聞事實的底線有關。

由於燕子颱風來襲、跑道被淹,關西機場的所有班機都被迫停飛。(美聯社)
台灣也飽受假新聞影響,其中最著名即2018年的關西機場「假新聞」。圖為關西機場。(資料照,取自美聯社)

閱讀林照真教授這本新著,讓我回憶起年輕時讀過李金銓教授那本身具啟發性的評論文集──《新聞的政治,政治的新聞》(台北:圓神出版社,1987),而且同樣有助於理解新聞與選舉/政治的辯證關係。她在書中直面這些重要但無比困難的問題:「數位時代的網民是否等同於古典理性時期的公民?」「數位時代的民意又是如何塑造?」

源自境內的不實訊息,因為表意自由受到一定程度保障,往往難以循司法管道問責,而源自境外的不實訊息,更是撲朔迷離,追查與究責難度更高。本書作者提醒,管制「假新聞」涉及新聞與言論自由爭議,「假新聞要不要法辦、如何法辦,都是台灣社會民主化過程中,必須面對的課題。」由於「假新聞」不可能「清零」,她引用法律學者A.E. Waldman的觀點指出,民眾應該忍受部分的「假新聞」,但健全的民主社會不應容忍「假裝真實」的「假新聞」,亟需透過批判教育學視野下媒體素養教育,讓民眾具備「分辨真實與虛假」的基本能力。

林照真教授也在本書中特別探討存在於華人網路空間的「資訊戰」(information warfare),並且強調「網路世界已無台、港、中之分,外界無法辨別粉專經營者身份,更增加假新聞操作空間」,各種來歷不明、動機歧異的臉書粉專、內容農場或YouTube頻道,製造並散播許多誇大聳動但真假難辨的陰謀論,可能有介入並影響台灣選舉的意圖或效應。

本書立基於相當嚴謹的學術研究成果,在研究方法上兼顧質性與量化取徑,包括網路民族誌(online ethnography)、深度訪談、以及針對大量網路數據的運算分析(包含CrowdTangle軟體及Qsearch分析資料的運用)。針對台灣2018及2020年選舉,林照真教授組成了一個由研究生和大學生參與的研究團隊,對傳統媒體網站、仿新聞網站、反映不同政治光譜的臉書和YouTube社群、以及「內容農場」…等進行網路田野觀察和紀錄。在深度訪談方面,林照真教授訪談近二十位前媒體主管、市場行銷人員、資訊工程人員和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工作人員。此外,她在研究中也進一步分析不實訊息在社群媒體的傳播路徑,以及針對社群網路相關訊息進行情緒/情感分析。

網路消息流通越來越快,人們該怎麼判斷真假?(圖/想想論壇)
假新聞政治:台灣選舉暗角的虛構與欺騙》一書立基於嚴謹的學術理論之上,作者林照真教授藉由深度訪談、數據運算等方式,分析資訊在社群媒體的傳播方式。(資料照,取自想想論壇)

在書寫結構上,本書有三大部分:一是討論傳播科技與「假新聞」的關係,二是分析本地近期兩次選舉期間流通的「假新聞」,三是探討社群媒體所構成的新型資訊生態系統中不同的行為者/行動者扮演「傳遞虛假議題、影響公共輿論」的角色。

在本書第一章裡,林照真教授首先探討「假新聞」政治,並扣問其中涉及的知識論層次的弔詭。接著,她在第二章嘗試梳理「假新聞」相關研究的取徑和理論系譜,並在「新聞與傳播取徑」、「政治取徑」、「情境取徑」、「科技取徑」之外,提出他認為台灣「假新聞」研究中特有的「國內傳統媒體協助造假」的現象。接著,她在第三、四、五章分別探討「病毒傳播與陰謀論」、「欺騙造假與科技暗角」,以及「同溫層和演算法政治」。

本書的第二部分(第六章至第九章)聚焦與「政治對抗」有關的「假新聞」現象,包括黨派立場如何左右包括傳統媒體、社群媒體和仿新聞網站關於選舉的報導和評論。林照真教授也特別提供針對《中時電子報》的個案研究,透過線上觀察與線下訪談發現,「採取『擁護特定候選人』報導立場的媒體,很容易與陰謀論結合,並且激化對立。」本書也針對選舉日前一週內的「假新聞」論述進行分析發現,地方性選舉的「假新聞」多在候選人身上做文章,而全國性的總統選舉則通常有觸及國家認同與兩岸關係等敏感議題的「假新聞」。

林照真教授也在第九章針對源自於中國的「假新聞」,如何「與國內部分媒體唱和,形成更難以破解的假新聞現象」進行分析,並在第十章分析中國政府如何應用社群媒體遂行宣傳與「假新聞」散播活動時發現,在中國政府利用社群媒體進行「大外宣」與介入台灣選舉的過程中,YouTube已成為「中國外宣的主力」。

本書第三部分(第十一至十四章)將分析視角轉向「假新聞」背後的平台產業,特別是經濟牟利動機與政治選舉動員的交互作用。其中,林照真教授特別針對社群機器人、網路酸民、內容農場和假帳號進行探討,並進一步延伸探討社群政治廣告與業配現象,乃至於具壟斷地位的「平台資本主義」如何從「假新聞」的傳播現象中獲利,以及平台演算法如何讓「假新聞」比真新聞傳播的更快速、更廣泛。

進入學院之前,林照真教授是知名的資深調查記者,完成過許多燴炙人口且擲地有聲的調查報導佳作。進入學院以來,她持續關注新聞業、調查報導與民主政治的健全發展,並且持續對相關問題筆耕不輟,過往已完成的專著涵蓋傳統報業、商業電視、新聞業數位轉型等重要主題,包括《記者,你為什麼不反叛-調查報導的構想與實現》(2006)、《收視率新聞學:台灣電視新聞商品化》(2009)、《新聞,在轉捩點上:數位時代的新聞轉型與聚合》(2017)等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近期更關注數位平台取用新聞內容卻不付費的不平等關係。而這本關注社群媒體「假新聞」與政治的新書,不僅持續著她既往的長期關懷,也反映著她近期的前瞻思索,相當值得關心新聞與民主相關議題的國人閱讀與反思。

*作者為中正傳播系教授、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董事。本文為台大教授林照真著作《假新聞政治:台灣選舉暗角的虛構與欺騙》(聯經出版)之書評。

《假新聞政治》書封。
圖為《假新聞政治:台灣選舉暗角的虛構與欺騙》一書書封。(聯經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