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森訪華50周年:進入「新冷戰」的中美關係能否再「破冰」

2022-02-22 14:33

? 人氣

周仁華博士則認為,美國好像在談判過程中放棄的更多,例如季辛吉曾向周恩來承諾會實現中美關係正常化,讓北京得到聯合國代表地位以及討論美國從越南撤兵與中方分享有關蘇聯的情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者史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表示,中美兩國在當年實現雙羸,中國能夠利用低成本生產,實現以出口帶動的增長,增加工人收入和減少貧窮; 美國也在初期受惠, 收入受壓的美國消費者可以買較便宜的產品。 中國對美國國債的需求,對受困於長期預算和國內儲蓄雙赤字的美國提供資金很重要,而中國的需求也逐步成為美國出口的一大市場。

羅奇說:「尼克森訪華首次出現在美國電視上,讓神秘的中國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普通人的客廳裏。隨著社會主義的死敵尼克森前往中國,美國人突然開始關注現代中國的希望和夢想。 在隨後的幾十年裏,兩國之間的文化和教育交流,以及不斷深化的商業聯繫,為大多數美國人帶來了與中國交往的機會。」

台灣是最大輸家嗎?

如果在尼克森訪華後的十數年談論各方得失,台灣會被視為一個輸家,中華民國失去了聯合國合法地位。 在該次訪華行程中,美中兩國發佈了《上海公報》,其中,美方承認(acknowledge,部分歷史學者認為是應譯作「認知」 )海峽兩岸所有的中國人都堅持「一個中國」 ,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重申美國對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心,並隨著地區緊張局勢緩和逐步減少駐台美軍。

之後,美方逐漸減少駐台軍隊,並在1979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周仁華說,美台關係沒有因為這份公報而告終,雖然兩邊只能以非官方式維持聯絡,但美國國會透過《台灣關係法》重申美國對台灣的承諾,長期以來,以「戰略模煳」 的方式處理台灣問題。

但50年時間過去,台灣問題仍然懸而未決,台海之間仍然存在外界擔心擦槍走火的可能,例如近期解放軍機「擾台」 ,引發廣泛關注。

羅奇說,「模糊」 路線已經逐步被強硬路線所取代,中國在東海、南海展示強硬外交政策對美國是一大憂慮, 美方的亞太戰略,例如現在的AUKUS,也同樣引起中國深切關注。 因台灣問題而引發交火的風險與日俱增。

不過美國著名中國學者藍普頓(David Lampton)則提出一個觀點認為,中美改善關係,造就了相對穩定的地區環境,台灣可以繁榮發展走向民主化,如果當年兩岸關係持續轉差,台灣或沒有今天得來的成果。

美中從接觸走向對抗

美國政界如何解讀尼克森訪華

在中美關係因為貿易、人權、科技等問題上對抗愈演愈烈之際,美國政界將尼克森訪華在改善對華關係上作出不一樣的解讀,有些人認為,昔日與中國交往的模式可能已經過時。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