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康寧導讀:《公民哲學》所開展的新視野,一本寫給臺灣讀者的書

2022-03-28 05:10

? 人氣

鄧老師認為,在當代多元的處境裡,已經出現太多的理論,每個議題背後都可以找到相應的理論來支持,而這些理論之間彼此又存在著激烈的競爭關係,故面對「深度歧見」的問題,可善用在地傳承的實踐智慧來加以調節。書中所發揮的實踐智慧,是本於經典、有所傳承、體現生活的智慧,如《孟子》的「惻隱之心」、《貞觀之治》的「兼聽」、《傳習錄》的「事上磨鍊」等等。這些看似沒甚麼「深意」(而且近乎常識)的實踐智慧,平常我們不會特別留心,但放到「深度歧見」的問題上,卻顯得特別重要。正因為平常我們不會特別留心,反而忽略掉其重要性。當然,這並不表示理論不重要,《公民哲學》的一個特點,正是結合了西方的重要理論和東方的實踐智慧所發展出來的哲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讀書 閱讀(圖/取自Pexels)
在當代多元的處境裡,已經出現太多的理論,每個議題背後都可以找到相應的理論來支持,而這些理論之間彼此又存在著激烈的競爭關係。(圖/取自Pexels)

多元價值與命運共同體

為了清楚呈現「深度歧見」與「心智多樣性」,書中前三章,分別用不同的角度來說明「深度歧見」與「心智多樣性」的面貌,後三章則要回應一個重大問題:如何從生活裡「多元價值」與「命運共同體」的政治想像,透過公民的視角,凝煉出「公民共同體」的理念。「多元價值」與「命運共同體」是一組矛盾的概念,「多元價值」強調價值的不同,而「命運共同體」則側重在共同、共有的價值以及共存的人際交織所形成的因果網絡,兩者要如何結合呢?對這個問題的回應,恰是書中精彩之處,值得讀者細細品閱。

最後一章也探討了臺灣社會關心的議題:民粹政治與同性婚姻,同時也跟香港陳祖為教授的「儒家溫和致善論」(Confucian moderate perfectionism)以及韓裔學者金聖文的「務實的儒家民主」(pragmatic Confucian democracy)對話。除了儒學智慧,書中最後也以《莊子》的視角提出了「薪傳智慧」。

閱讀《公民哲學》的幾個要點

由於這本書格局宏大、議題創新、內容豐富、觀點深刻,很多想法都無法用既有的理論框架來框限,故以下用列點的方式釐清一些觀念,希望幫助讀者更快掌握書中的內容。這些觀念在書中都有充分的說明,此處只是把重點再簡述一遍。

1.書中的「公民」,不等同於英文的civic 或civil(雖然書的英文名是Civil Philosophy),而是以「天下為公」的「公」為底本(具有文明的意涵),再從民主憲政國家的公民身分出發所成就的「公民共同體」。這樣的「公民」,也包含civic 與civil的部分意涵。

2.在鄧老師的觀念裡,會特別區分「儒家」與「儒學」,他並不是要再提出一種與其他理論競爭的「一家之言」,而是把「儒學」看成一種「學問」,故用「學」而不是「家」。不過,鄧老師的關懷不限於儒學,他如今的主張是「公民哲學」,從幾年前的「公民儒學」轉向「公民哲學」,這個細微的轉向值得注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