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瑞水過雲飛話今昔》鋒芒畢露─他們有見識有風骨,不是「老賊」

2022-02-01 06:20

? 人氣

國民大會1個月的會期,真正討論議題的時間並不多,因此要每天晚上寫一篇「國大側記」,還真要花不少心思。當時在國民大會上,有許多學校提供的大學生來為國代服務,東吳、輔大、文化都有,大都是政治系的學生,我跟他們也混得很熟。他們告訴我:「我們老師說《中國時報》的「國大側記」,你們一定要好好讀,很有內容。」可見我把國大的專欄經營得有聲有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國大採訪,碰觸禁忌初體驗

有關中央民意機構改選或廢除國大的議題,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中是完全不能碰觸的,然而這個問題已逐漸浮現,政府也打算在當時的《憲法》「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中多藏一些玄機,已備日後運用,但是老國代堅壁清野、高度警覺,因此在國大議場暗流洶湧。這是很敏感的話題,在言論受到控制的當時環境,不容報紙有絲毫觸及與點破。

但我難安於「無功能」,於是設法透過文字技巧,既能掌握分寸,又能帶出不能寫的東西。比如點到為止、意在言外、暗埋地雷等等,偷渡一些訊息、諷刺或批評,這就是所謂的「曲筆」,讓明眼人心領神會,看出蹊蹺,但又不直接對沖到禁忌。近代史泰斗沈雲龍教授(他也是國大代表)曾當面誇讚我「曲筆」寫得有功力。此外,我並首開風氣之先,時常拜訪林山田、胡佛、李鴻禧等《憲法》學者,借他們的口說自己想說的話,跟他們頻繁接觸;甚至後來引進他們在《中國時報》寫專欄,宣揚民主憲政思想和憲政主張,對民主改革有相當的影響。

國民大會是在陽明山中山樓開會,所以每天一大早搭車上山,傍晚散會趕回報社發稿。一個晚上要寫不少字,到了11、12點下班回去倒頭就睡,第二天又一早起來,周而復始。這樣緊湊的生活,過了1個月。國民大會結束後,報社就把整個國會新聞線交給了我,扛起要聞大旗。

採訪國會新聞的感受

這次國民大會除了行禮如儀,完成蔣介石、嚴家淦連任總統、副總統的選舉以外,最重要的是修訂了「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在老成凋謝而基於「法統」需要「國會不能全面改選」的情形下,增加國會名額,在新產生的立、監委、國大代表之前冠上「增額」2字,以達到充實中央民意機構的目的。

於是,在我正式採訪國會1年後,第1次增額立法委員(約51位)開始進到立法院,其中有:康寧祥、蔡友土、黃澤青、謝深山、劉松藩、蕭天讚等人。那時還沒有王金平,他是1975年第2次的增額立委。

國會新聞路線是指立法院、監察院、國民大會這3個中央民意機構。國大每6年召開1次,平時基本沒事,但立、監兩院經常行使職權,尤其立法院,每天開的會不比今天少,而遠比今天認真。儘管不似現在有那麼多政黨矛盾,但國民黨內的派系較勁,立法院與行政院的意見衝突,乃至立委與黨中央(蔣介石)之間的相左,也都是經常發生的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