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構的「五族共和」—孫文與毛澤東的「中華」:《何謂中華何謂漢》選摘(2)

2021-12-30 05:10

? 人氣

中國北京天安門廣場的毛澤東肖像。(AP)

中國北京天安門廣場的毛澤東肖像。(AP)

在「中華」概念的界定上,最終掌握關鍵話語權的,還是「革命之父」孫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清朝末期首次打出的「中華」,是要把建立清朝的滿族從中國驅除、建立起漢族獨尊的民族國家,以此為正當性進行訴求的象徵性口號;樹立中華民國之後的「中華」,則是強調以滿族為首的「五族」團結融合的象徵性口號。(王柯《多民族國家—中國》) 

孫文在一九一八年底,為了提供富國與民族自立一套方針,編纂了一部名為《建國方略》的作品。在這部作品中,首次出現了「中華民族」這樣的用語。

《建國方略》是部分為「心理建設」、「物質建設」、「社會建設」三章的大作,在這當中呈現出孫文民族主義的真正面貌。簡單說,他只在第二章第三部「蒙古、新疆的殖民」中,提到清朝時期新納入領土的蒙古和新疆,而且還是和鐵路建設相關、如何實施漢人殖民的方策,至於對包含西藏在內的新疆、蒙古居住的非漢人,則是一副完全無視的態度。

可是在此同時,就像王柯指出的,「五族共和」意味著五族同心協力建設新國家,換言之就是必須要有參加者的同意與共識。換言之,非漢族獨立的要求有可能藉此正當化,而國家也內含了分裂的契機。

此後,孫文的方針產生了重大的變化: 

一九一九年,中華革命黨改稱中國國民黨,以廣東為根據地。

一九二一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標榜民族主義的國民黨則是呈現反共的姿態。此後,國共合作與武力衝突、合縱連橫反覆不斷的混沌時代於焉展開。

一九二四年,國民黨召開第一屆全國代表大會。在前一年發表的「國民黨宣言」中這樣說: 

吾黨所持之民族主義,消極的為除去民族間之不平等,積極的為團結國內各民族,完成一大中華民族。

這是當時孫文對民族問題的理解。這篇宣言中最大的重點是「團結國內各民族,完成一大中華民族」;孫文的「中華民族」是個未完成的空架子,只是將來應該形成的努力目標罷了。

孫文對這個努力目標究竟抱持著多少責任感,其實很成疑問。在這裡已經看不到「五族共和」的修辭。不只如此,孫文在一九二四年的演講中更說: 

就中國的民族說,總數是四萬萬人,當中參雜的不過是幾百萬蒙古人,百多萬滿洲人,幾百萬西藏人,百幾十萬回教之突厥人。外來的總數不過一千萬人。所以就大多數來說,四萬萬中國人可以說完全是漢人。同一血統生活,同一言語文字,同一宗教信仰,同一風俗習慣,完全是一個民族。(《三民主義.民族主義第一講》) 

孫文做出了堪稱「背叛」的路線變更,從伴隨民族自決的「五族共和」,轉變為以漢人為中心的「中華民族」。也就是說,他從康有為的「中華—五族共存」,戲劇化地轉換到章炳麟的「中華—五族否定」、「大漢族主義」。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面臨到「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義,結合四萬萬人成一個堅固的民族,中國便有亡國滅種之憂」的危急狀況。

作為拯救危機的革命旗手,孫文腦海裡想到的,徹頭徹尾只有漢人: 

孫文是個強烈的民族主義者,他的思想概括在民族、民權、民生三位一體的三民主義當中。根據他自己的說明,三民主義意味著「中國的國際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經濟地位平等」。這整個體系的民族主義色彩相當濃厚,特別是在民族主義這章中,明顯充斥著近代民族主義的主張。換言之,他所著眼的是對內進行國民統一,對外則追求國際平等。(竹內好,《身邊的現代中國論》) 竹內好(一九○七—七七,專攻中國文學)認為,孫文的民族主義是處在「當帝國主義入侵亞洲時,面對侵略者所孕育出的民族意識」這個脈絡的延伸上。就普遍情況而論,新中國的知識分子對民族問題的歷史理解,相當遺憾地比起過去的文人甚至來得更差。他們甚至連一語道破「周隋唐皆出武川」,這種清朝人的見識與認知都沒有。孫文的主張也幾乎無視於漢以外各民族的存在。王柯斷言,孫文所推演的國家論,雖然改換門面,號稱是建立在「融合」、「同化」上的「中華民族國家」,但本質上仍然是換湯不換藥的「漢民族國家」。

就在這種潮流與概念操作中,「中華=漢」的構圖流傳日益廣泛,但是這種概念的發展仍然不過百年而已;而「中華」在這之前,已經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

就這樣,章炳麟的「漢族主義」論述,被孫文延續下去。孫文說,「在中國,民族主義就是國族主義」,而國族就是漢族的代稱。他認為,中國人只有家族和宗族方面的共享團體(家族主義和宗族主義),卻沒有民族精神,才會落入世界最貧困的境地,因此他要提倡民族主義(國族主義),靠著民族精神來救國。

剛才的「國民黨宣言」中雖然說,要以「積極團結國內各民族,完成一大中華民族」為目標,但在另一層面上,其實是隱含著孫文意圖藉由民族國家,來確保具體領土的野心,也就是繼承滿族王朝的全部版圖。這不只和千年來醞釀的「中華」概念完全絕緣,而且是從根本上變質的轉變。這就是司馬遼太郎說的「歐洲風領土思想」,和現在的領土民族主義是密切相連的。

就這樣,從太宗構想的「中華」,到明清時代一直繼承下來的「文明主義的版圖」這層意義,已然完全消滅。

「中華」戲劇性地改頭換面,變成漢族中心的一種領土觀。

在這層意義上,具備了現代西洋傳入具體國境意識的「中華」既等於漢族世界,也是「用漢文化同化非漢族後成立的世界」。

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孫文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遺言後撒手人寰。七月,在廣東建立了以繼承者汪兆銘為主席的國民政府,北京方面則是由段祺瑞擔任臨時執政。第二年,掌握了國民黨主導權的蔣介石開始北伐。另一方面,一九二七年,毛澤東在江西省井岡山建立了革命根據地。

一九二八年,北伐完成,樹立了以南京為首都的國民政府。

一九三一年,國民政府頒布了「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憲法),宣布「中華民國領土為各省及蒙古西藏」。

同年,共產黨在江西省宣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國共內戰爆發,中間還夾雜著日中戰爭,到了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將近四十年的漫長動亂才告一段落。

順便一提,「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中提到的西藏,在這時候還不是民國的領土。西藏在人民共和國建國兩年後,遭到人民解放軍鎮壓全境;之後中國和聖俗兩界的領導者—十四世達賴喇嘛政權間簽訂了十七條協定,局面一時維持小康,但在一九五九年動亂再起,達賴喇嘛流亡到北印度,建立流亡政府,而中國則在之後成立了西藏自治區。不只如此,一九四○年代在蘇聯支持下,成立東突厥斯坦共和國的新疆,其歸屬中國要等到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六年後,也就是一九五五年(維族自治區成立)。

這些地區並沒有那麼簡單從清朝的版圖繼承下來,就算樹立了自治區政府,也未必就受地方歡迎。不滿的火種,直到現在依然沒有消失。

繼承由章炳麟所提倡、並由孫文所決定的「中華」概念者,是奉孫文為國父的國民黨主席蔣介石。他在一九四三年於重慶出版的《中國之命運》第一章.中華民族的成長與發展中,作了以下的陳述: 

我中華民族建國於亞洲大陸,已經有五千年之久了。......就民族成長的歷史來說:我們中華民族是多數宗族融和而成的。......由於生活的互賴,與文化的交流,各地的多數宗族,到此早已融和為一個中華大民族了。......五族的名稱絕不是因為人種和血統的差異,而是因為宗教及地理環境的差異所致。(蔣介石,《中國之命運》) 

毛利和子(早稻田大學榮譽教授,專攻中國政治外交史)說,蔣介石的主張,雖然有喚起民族主義、在日中戰爭中動員國民的用意,但是— 在某種意義上,這是一種「形塑國民」的嘗試;然而這也是對孫文以來大漢族主義的本質, 赤裸裸地表明。(毛利和子《從邊陲看中國:民族問題與國家》) 

蔣介石的立論雖然看似繼承了孫文「中國人只有家族主義和宗族主義」的想法,但箇中卻有著決定性的差異。

蔣介石說,中華民族的存在「已有五千年之久」。也就是說他認為,中華民族這個概念,不只是包含少數民族的全民族總稱,還是自古以來便已如此認知。這和章炳麟的中華觀迥然相異, 也不是孫文設定的努力目標。他雖然打著繼承孫文的旗號,卻有意識地將孫文的概念抽梁換柱, 堪稱是又一次重大欺瞞。

這種議論—也就是所謂的「中華大民族論」,是一種極其粗糙的產物;它把五千年歷史中相關的所有民族全部包含在內,當成一個「中華民族」來看待。既然如此,那一九四九年將國民黨趕出大陸的毛澤東和他率領的共產黨,又是怎麼看待「中華」的呢? 

至少他們繼承了以黃帝為祖的「漢族」思維。一九三五年,國民黨派遣中央委員前往位在陝西省黃陵的黃帝陵,向黃帝祈求「力排艱險,以復我疆園,保我族類」—請竭盡全力排除苦難,恢復我國土,守護我民族。

兩年後,中共陝西蘇區政府祭祀黃帝陵,由毛澤東主席與朱德抗日紅軍總司令朗誦祭文。黃帝即使在共產黨政權下,也是被當成漢族象徵來奉祀的。

毛澤東說: 

「我們中國現在擁有四億五千萬人口,差不多占了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在這四億五千萬人口中,十分之九以上為漢人。此外,還有蒙人、回人、藏人、維吾爾人、苗人、彝人、壯人、布衣人、朝鮮人等,共有數十種少數民族,雖然文化發展的程度不同,但是都已有長久的歷史。(中略) 

中華民族的開化史上,有素稱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有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藝術家,有豐富的文化典籍。(中略) 

中華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對外來民族的壓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這種壓迫。(一九三九年〈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收錄於《毛澤東選集》第二卷) 」

闡述「中華民族開化史」的毛澤東,他的中華民族與蔣介石的並無差異。從這裡可以看出, 他繼承了蔣介石的主張。

話雖如此,毛澤東的論述中有兩個「中華民族」,前者明顯是指漢族,後者則給人一種不太自然的做作感,也可以說是有點消化不良的微妙表現吧! 

在新中國建立七年後,毛澤東又發表了一篇名為〈論十大關係〉的文章,其中的第六點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係」: 

我國少數民族人數少,占的地方大。論人口,漢族占百分之九十四,是壓倒優勢。如果漢人搞大漢族主義,歧視少數民族,那就很不好。(收錄於《毛澤東選集》第五卷) 

這看起來似乎是否定了章炳麟、孫文一脈傳承的國族(漢族)主義,但也不是康有為主張的五族共和。毛澤東的想法,是孫文「團結國內各民族,合為一大中華民族」的修正路線,同時更繼承了蔣介石的欺瞞。

現在的共產黨政權,原封不動繼承了毛澤東的「中華」與「中華民族」。

《何謂中華何謂漢?》書封。(八旗文化)
何謂中華何謂漢》書封。(八旗文化)

*作者後藤多聞(ごとう たもん),歷任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客座教授、綜合地球環境學研究所客座教授、平山郁夫絲路美術館理事。本文選自作者著作《何謂中華、何謂漢:追逐彩虹的草原男兒》(八旗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