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康寧觀點:不支持進口福島核災5縣食品是無知的表現嗎?

2021-11-19 06:40

? 人氣

福島核災後,日本食品輸台引發爭議,東京當地超市販售來自核災區5縣的蔬菜產品,依然受到歡迎。(資料照,溫芳瑜攝)

福島核災後,日本食品輸台引發爭議,東京當地超市販售來自核災區5縣的蔬菜產品,依然受到歡迎。(資料照,溫芳瑜攝)

隨著臺灣申請「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之後,會不會進口日本福島核災5縣食品(以下簡稱日福島5縣食品)的議題再度引起關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有人擔心,日福島5縣食品極大可能對人體健康有害。但也有學者表示,很多臺灣人缺乏科學證據,不相信食品安全資訊,卻對假訊息深信不疑,這是一種無知。過去已有專家表示,就科學評估來看,日福島5縣食品的輻射粒子暴露量,不足以對人體構成健康的威脅。

一天最大的攝取量並不會構成危險

專家表示,按照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的規定,就非背景輻射的游離輻射值而言,輻射劑量一天不超過0.0027毫西弗,是屬於相對安全的範圍。另外,專家也指出,台大毒理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生陳元孝曾做過相關研究,他以感染風險地區的6大類食物中輻射值「最大值」為基準,再考察臺灣人對這6大類食物的「最大攝食量」,進而推算不同年齡層一天所接觸的輻射值。這項研究表明,在以每餐吃最多量的計算下,小孩、青少年和老年人一天內不會超過0.0027毫西弗,而成人也剛好達到0.0027毫西弗而已。

會造成食品汙染的一個關鍵核種是「銫」(ㄙㄜˋ),而臺灣已針對「銫–134」與「銫–137」採取最嚴格的標準來把關,其標準遠高於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與歐盟。以嬰兒食品為例,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標準是1公斤不得超出1000貝克的銫,而歐盟是1公斤不得超出370貝克,臺灣則是1公斤不得超出50貝克。不僅如此,臺灣採用的檢測儀器是最精密的純鍺偵檢器,能夠比門式輻射偵檢器(RPM)更為精準地檢測出食品中的微量輻射與核種。

重點問題不在於「銫」,而是「鍶」

依此來看,認為日福島5縣食品會對人體有危害之嫌,是不是缺乏科學證據的表現呢?事實上,過去《科學月刊》曾有一篇文章表示,核災食品的重點問題不在於「銫」,而是「鍶」(ㄙ)。該文章表示,「鈾–235」分裂時會產生「銫–137」(標準原子量133的銫之同位素)與「鍶–90」(標準原子量87的鍶之同位素),產率分別為6.3與 4.5%。

該文章也指出,日本官方期刊《食衛誌》曾在2015年8月發表了一篇研究,雖然表明風險區食品的鍶與銫活度比例不到千分之一,但也發現,通過官方檢驗的商品,依然可以測出「鍶–90」的污染,其中有商品1公斤中每秒可以產生5.5次「鍶–90」的放射性衰變。1次「鍶–90」的放射性衰變,可以在體內持續釋出172800個高能量電子,若累積在骨骼或骨髓,會破壞造血組織,並提高得血癌的風險。「鍶–90」的半衰期可以長達28.8年,若10歲的孩童體內累積了「鍶–90」,他到70歲時仍會有約1/4的毒性。「鍶–90」一旦進入到人體內,平均被骨髓或骨骼吸收的機率約為1/5,而且年紀越輕機率越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