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康寧觀點:不支持進口福島核災5縣食品是無知的表現嗎?

2021-11-19 06:40

? 人氣

福島核災後,日本食品輸台引發爭議,東京當地超市販售來自核災區5縣的蔬菜產品,依然受到歡迎。(資料照,溫芳瑜攝)

福島核災後,日本食品輸台引發爭議,東京當地超市販售來自核災區5縣的蔬菜產品,依然受到歡迎。(資料照,溫芳瑜攝)

隨著臺灣申請「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之後,會不會進口日本福島核災5縣食品(以下簡稱日福島5縣食品)的議題再度引起關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有人擔心,日福島5縣食品極大可能對人體健康有害。但也有學者表示,很多臺灣人缺乏科學證據,不相信食品安全資訊,卻對假訊息深信不疑,這是一種無知。過去已有專家表示,就科學評估來看,日福島5縣食品的輻射粒子暴露量,不足以對人體構成健康的威脅。

一天最大的攝取量並不會構成危險

專家表示,按照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的規定,就非背景輻射的游離輻射值而言,輻射劑量一天不超過0.0027毫西弗,是屬於相對安全的範圍。另外,專家也指出,台大毒理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生陳元孝曾做過相關研究,他以感染風險地區的6大類食物中輻射值「最大值」為基準,再考察臺灣人對這6大類食物的「最大攝食量」,進而推算不同年齡層一天所接觸的輻射值。這項研究表明,在以每餐吃最多量的計算下,小孩、青少年和老年人一天內不會超過0.0027毫西弗,而成人也剛好達到0.0027毫西弗而已。

會造成食品汙染的一個關鍵核種是「銫」(ㄙㄜˋ),而臺灣已針對「銫–134」與「銫–137」採取最嚴格的標準來把關,其標準遠高於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與歐盟。以嬰兒食品為例,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標準是1公斤不得超出1000貝克的銫,而歐盟是1公斤不得超出370貝克,臺灣則是1公斤不得超出50貝克。不僅如此,臺灣採用的檢測儀器是最精密的純鍺偵檢器,能夠比門式輻射偵檢器(RPM)更為精準地檢測出食品中的微量輻射與核種。

重點問題不在於「銫」,而是「鍶」

依此來看,認為日福島5縣食品會對人體有危害之嫌,是不是缺乏科學證據的表現呢?事實上,過去《科學月刊》曾有一篇文章表示,核災食品的重點問題不在於「銫」,而是「鍶」(ㄙ)。該文章表示,「鈾–235」分裂時會產生「銫–137」(標準原子量133的銫之同位素)與「鍶–90」(標準原子量87的鍶之同位素),產率分別為6.3與 4.5%。

該文章也指出,日本官方期刊《食衛誌》曾在2015年8月發表了一篇研究,雖然表明風險區食品的鍶與銫活度比例不到千分之一,但也發現,通過官方檢驗的商品,依然可以測出「鍶–90」的污染,其中有商品1公斤中每秒可以產生5.5次「鍶–90」的放射性衰變。1次「鍶–90」的放射性衰變,可以在體內持續釋出172800個高能量電子,若累積在骨骼或骨髓,會破壞造血組織,並提高得血癌的風險。「鍶–90」的半衰期可以長達28.8年,若10歲的孩童體內累積了「鍶–90」,他到70歲時仍會有約1/4的毒性。「鍶–90」一旦進入到人體內,平均被骨髓或骨骼吸收的機率約為1/5,而且年紀越輕機率越高。

20210928-多年來我針對福島5縣市以外日本地區9大類食品逐批查驗檢測輻射值,整體檢出率0.13%,其中以茶葉檢出率0.95%最高。(食藥署提供)
多年來我針對福島5縣市以外日本地區9大類食品逐批查驗檢測輻射值,整體檢出率0.13%,其中以茶葉檢出率0.95%最高。(食藥署提供)

 還有一個問題是,檢測「鍶–90」並不是容易的事,目前臺灣有辦法檢測出食品中有多少「鍶–90」的單位機構相當少,而且分析過程非常繁雜、費時,會大大提升食品把關的難度。臺灣過去的食品檢測,主要是針對「銫-134」和「銫-137」的含量,對於「鍶–90」的檢測則相對較少。

即使是「鍶」,也不用太擔心?

不過,去年食藥署公布了2019年日本食品檢驗報告。該報告指出,針對2018年從日福島5縣中採拿301項樣品進行的「銫-134」和「銫-137」檢測中,只有40件食品檢測出微量但仍在安全標準值範圍內(乾香菇檢出率最高,達62.5%)。為了更清楚知道這些食品是否含有「鍶–90」,研究團體從這40件食品中挑選了31件食品讓3家實驗室同時做檢測,實驗結果是沒有檢測出「鍶–90」。

這樣的實驗結果和科學證據,應該是好事,但是否能夠完全消除人民的疑慮?顯然不盡然,因為這牽涉到風險評估的問題,再好的儀器檢測、實驗方法以及管理流程,都會存在「不確定性」的風險,加上開放進口後,就需要有更多穩定的檢測程序、人力資源、防範制度和足夠好的儀器。值得一提的是,「鍶–90」的影響不只是直接表現在食品上的含量,其所形成的化合物,大部分都可以溶於水,除了可能被直接食用之外,也可能被製作成動物飼料與農業肥料,如此就會進入到陸地生物圈中循環,持續威脅人體健康。

由此來看,不宜把不支持進口日福島5縣食品的公民視為無知、不夠理性、缺乏科學證據,他們的擔憂還是有一些依據的,若用這樣的方式批評,只會加深彼此的對立,使得溝通變得更加困難。支持開放日福島5縣食品的公民,若要消除其他公民的疑慮,除了講究實驗證據之外,也可以嘗試提出適當且充分的「不確定性」風險評估(把人們的疑慮盡可能考量進來),並且把「不確定性」降到最低,以及對政府的可能性作為提出說明,以提升人們對政府的信心。或許,這起爭議最關鍵的地方,不在於科學證據,而是對政府的信任。

*作者為馬來西亞華人、臺灣女婿,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專長領域是儒家哲學、老莊思想、倫理學、政治哲學。對文化、宗教、藝術、歷史等有濃厚的興趣,關心臺灣文化、馬來西亞的文化與教育,也關注全球化、跨文化、世界文明的議題。與「哲學新媒體」作者群合著:《給哲學家的分手信》,臺北,時報出版,2020。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