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登及觀點:美中「寒戰」陰霾中的三道微光

2021-11-17 07:10

? 人氣

英國前首相梅伊在下議院就AUKUS質詢強森:這份協議是否會改變英國在台海開戰時的立場。
英國前首相梅伊在下議院就AUKUS質詢強森:這份協議是否會改變英國在台海開戰時的立場。

氣候危機攪亂集團壁壘

美中寒戰陰霾中的另一道微光是當前全球治理危機的結構,並不契合大國政治的傳統斷層線。傳統大國政治的運作是緊貼地緣政治(Geopolitics)進行的,主權國家的鬥爭因此更容易呈現零和狀態。但全球化時代使眾多超國家議題浮現,且顯然無法僅依靠「國家政府」的競爭解決,90年代末興起的恐怖主義問題與氣候暖化危機,是最明顯的案例。很自然,主要大國仍企圖用炸彈、無人機、統一戰線等方略操縱超國家問題,無法控制就訴諸像是「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等論述,或組件「甲烷組合」等以卸責他國。但從歷次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會議的搏奕可知,這種傳統操作已面臨很大的限制,因為這類議題利害關係錯綜複雜,往往與傳統的意識形態、地緣政治的陣線不吻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氣候問題攪亂寒戰壁壘有三個明白的例子。第一是川普退出歐巴馬加入的巴黎協定,斷言氣候論述是假議題,使美國在西歐的國家形象一落千丈,到拜登使盡九牛二虎之力才稍有挽回。但民主黨政府是否能使大額清潔能源相關預算與政策在眾院過關,未必能全然樂觀。第二是印度在COP26中堅持不應突出「滅碳」(phase out)的立場,主張石化能源只能「遞減」(phase down)。這使美國原本打算瞄準的最大碳排國,也是少數缺席峰會的大國—中國躲過「氣候統一戰線」的轟擊。美方於是另循春天即開啟的「克里渠道」(John Kerry前國務卿作為氣候特使兩次訪華),在COP26最後一刻締結「聯合宣言」,勉強顯示拜登所稱的「該合作處合作」。

最後是最近法國總統馬克宏一改當選時「減核」的承諾,主張重啟核電,因為他以為核能「低碳能源」,又可保衛「能源主權」,避免像德國因反核要依賴俄國天然氣。法國立場在「綠能」與「潔能」之間造成新分野,還可能出擊第三世界國家搶市,證明「氣候統一戰線」恐無法服務「肯楠—杭廷頓模式」的寒戰。

2021年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青年氣候運動者的抗議(AP)
2021年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青年氣候運動者的抗議(AP)

中國模式與世界民主的不確定

美中寒戰陰霾中的另一道微光是西方自由國際秩序衰退之際,強權理念領域激烈競爭中的不確定性。一方面,西方集團近年已經從社會分化的危機中逐漸認識到「西方性缺位」(Westlessness,指西方古典價值被淘空)的問題,如果能揚棄「華盛頓共識」中不合時宜的部分,或許有助於修補進步派與保守派的對立,重建自信在「競爭性共存」中贏得與「中國模式」的競爭。

另一方面,北京固然在抗擊Covid-19中掙得了可觀的自信,但近日華北擴散中的疫情與大連用家戶貼封條等粗放辦法「鐵桶式」圍堵,從一個角度說明了「中國模式」的治理仍相當粗陋。 由於西方從人權、民主等價值領域批判中共的火力仍非常強,北京亟欲用更細緻的社科理論主張爭奪「話語權」。 「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新歷史決議裡推出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即是「中國特色民主」出擊西方的信號。此說指出20世紀西方民主化經驗最後將反專制的人民主權窄化為「選舉程序民主」,確實有淪為富裕階層主宰的嚴重弊端。但因此轉向以善治績效(Meritocracy)合法化單一政黨超脫階級、保持自主性的專政正當性,甚至證成「民主集中」保留了「協商」,革新了傳統王朝的「大一統」,未免只是論述自洽。

筆者認為,西方古典民主模式到了資訊化3.0的時代,已面臨西方性淘空的危機。「中國模式」也正面臨經濟基礎變革(共同富裕問題)與理論自洽的嚴峻考驗。如果兩方能意識到「轉移焦點」無法挽救治理與正當性危機,唯有靠「競爭性共存」爭取時間,「寒戰」還有機會不直接掉進熱戰中。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