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寧靜與擾動,新舊之間的交界—華夏新村

2021-10-31 05:30

? 人氣

離去與到來—有人離去就會有人到來。因為華夏新村鄰近逢甲大學,社區原住民的下一代搬離社區而空出的房屋,逐漸成為逢甲大學學生外宿的選項。華夏新村在空間配置的特色,即華夏巷一至五弄是按照官銜分派的(見下圖3)—東一弄、西一弄為將官級居住;東二弄、西二弄為校級軍官居住;東三弄、西三弄為士官居住;東四弄、西四弄及東五弄、西五弄為士兵居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故一至二弄與三至五弄的生態就呈現了不同的風貌—一至二弄的單筆土地面積較大、房屋本身保存相對完好,當中外觀修繕、整建自住的更不在少數,因此較完整地保留了原在地居民,也是華夏新村中小孩最多的巷弄(經訪問聯誼會後獲證實)。而三至五弄的建築外立面,則部分被拉皮為較現代或歐式風格的外立面,雖看似衝突,但這些建築卻讓三至五弄保有了「人氣」免於凋零的意象—有些人離去了,有些人卻到來了。

20211027-華夏新村巷弄分布及大致範圍示意圖。(作者提供)
華夏新村巷弄分布及大致範圍示意圖。(作者提供)

回想起今年決定承租華夏新村的原因,無非靜謐的巷弄、走路即可到校的距離,以及與學舍相仿的房價、同等級的裝潢,比學舍更為方正的格局、也更為獨立的生活空間。在這之中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宿舍、學舍從來不在我的考量範圍內,我身邊的朋友們本學期(110學年度上學期)住在學舍及過往學校的外包宿舍(台逢學園、翰林學苑)者僅有3人。

除了想擁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外,學舍的價格亦讓其自身失去了競爭力,上述種種因素加速了學生遷入在地社區,於是乎大學生湧入了大鵬新城、華夏新村等聚落,改變了當地原有生活樣貌,卻也改善了台中為人所詬病的空屋率,也連帶提升了房屋的妥善率,上述概念也就是老一輩常說的—房子就算沒住也要租人,不然房子沒有人氣會壞得很快。

還記得大二決定承租何安里的原因—我喜歡生活在台中這座城市的感覺,吃著炒麵、豬血湯當早餐,睡前再吃一碗淋上東泉辣椒醬的控肉飯,這是在逢甲商圈體會不太到的生活,卻才是台中人傳統的生活模式。從新北到台中念書,若是沒有好好體會台中生活,總會有枉費在台中讀4年書的感覺。

到了今年入住華夏新村時我又有了不同的感受—那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就如同謝孟恭先生在《灰階思考》一書所提到的概念:「變與不變並不是0或是1的選擇,而是要在白與黑之間的灰找到價值的所在。」而那個價值會隨著時間、價值觀而有所變動。

大學城的擴張對居民來說不全然是衝突的,若能在這之中好好發揮大學的優勢,善盡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讓大學與社區不再只是傳統領域與新興領域的對立面、文化對抗最前線,而是可以融合雙方生活又保有獨特性的存在,在過程中我相信也會解決許多社會問題,例如:「合約不利於學生(承租方)、屋主逃稅不於合約載記身分證字號(其實是出租人與承租人共同讓成本壓低的一種的互利模式)等常見問題,乃至於社區老人安養照護、獨居老人凋零等更深入的社會議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