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寧靜與擾動,新舊之間的交界—華夏新村

2021-10-31 05:30

? 人氣

作者認為,大學城的擴張對原居民來說不全然是衝突,若能善盡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大學與社區將不再只是傳統領域與新興領域的對立面。示意圖。(新新聞資料照)

作者認為,大學城的擴張對原居民來說不全然是衝突,若能善盡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大學與社區將不再只是傳統領域與新興領域的對立面。示意圖。(新新聞資料照)

根據高教工會2017年的統計,台灣的大學宿舍床位總缺口為26萬餘床,約近5成的學生無宿舍可住,且都會區大學更為嚴重。教育部的資料也顯示民國86年至107年的20年間,學生數量增加了38.8萬人,宿舍床位卻僅增加8.2萬床,數量嚴重不足。到了2021年,這些問題有獲得實質的改善嗎?在床位不足的狀況下,又對於大學周邊的社區造成了何種程度的影響與衝擊?故本文將以一個大學生的角度,去看待大學城的真實樣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各位還記得第一次在外租房的感覺嗎?在台灣就讀縣市大學時,「住宿」肯定是許多讀者在最難忘的回憶之一。本人現就讀台中市的逢甲大學,並在大一入住學校提供的外包宿舍時,在當時除了第一次體會甚麼是校外住宿外,也體會到了甚麼叫做室友情誼、甚麼叫做冬天沒熱水的感覺。

大二時與朋友一同包了舊城區(台中市西屯區何安里)的家庭式公寓,看到了台中舊城區沒落的水族業商圈、試著感受「帶佇台中」的感覺(是抱著炒麵跟東泉辣椒醬入眠的感覺);到了大三拆夥與原室友比鄰而居包了小套房,並在當時看到歷史性的一刻—學校不續包校外宿舍,甚至是外包宿舍售出等爆炸性的訊息席捲而來,雖說都市型的大學不需提供100%的床位供學生居住,但是學校在床位既已不足的狀況下做出上述決定,無疑將會把更多學生推入租房市場。

如果說房租是出租方與承租方願打願挨下的產物,難道沒有抑制房價的方法了嗎?

不,此時媒體焦點、總統開箱的5星級學舍會是你的救星—才怪!1個月7字頭的房租、趕完工而入住即報修的施工品質,不僅跟在外租屋一樣貴、而且還要與他人合租(經訪談,其實許多人願意多花錢租屋只是為了有自己的私人空間)。難道都市內的大學就是活該嗎?其實不然—生活機能、交通便捷性、公共設施,這些仍然要考量進去,只是精采學舍的價格的確刷新了我對於校舍的看法,我以為學校提供宿舍應該是出於「保障學生住宿」的立場,並且結合區位優勢提供學生良好的居住空間,提升學習效率。

但是從精采學舍的例子也可以看到—學校正在汰換老舊宿舍提升住宿品質,但汰換老舊宿舍的同時新宿舍卻沒有出現,那學生呢?難道要去睡公園嗎?當然是去租房市場「搶」租物件,先搶先贏—沒搶到的話就只能甘願住爛房,或是多加點銀子去承租價位較高的房子。

然學生進入市場後,對當地社區造成了何種程度的引響呢?本人現居住於華夏新村(又稱華夏二村,本文以華夏新村稱之)對於此景頗有感觸—華夏新村位於台中市西屯區,是完工於民國64年的軍眷社區。1963年時逢甲大學遷至西屯現址,在遷校之初西屯仍以鄉為行政區層級、地景為傳統農村景觀,周圍有大魚池及西大墩等傳統聚落,及大鵬三村、逢甲新村等新興聚落(見下圖1)。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