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國際書展》找回台灣的昆蟲少年 劉克襄重新書寫生命的意義

2018-02-11 10:10

? 人氣

20180210-台北國際書展講座,劉克襄新書分享會。(蘇仲泓攝)

20180210-台北國際書展講座,劉克襄新書分享會。(蘇仲泓攝)

「台灣教育欠缺昆蟲少年!」在台北國際書展講座上,自然觀察家劉克襄對著底下數十名聽眾說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0日,他為了新書《早安,自然選修課》舉辦發表會。劉克襄坦言,現在的出版業寒冬已至,會選在此時出書,是希望在這個年代,試圖寫出和世界脈動相扣合的作品。

20180210-台北國際書展講座,劉克襄新書分享會。(蘇仲泓攝)
20180210-台北國際書展講座,劉克襄新書分享會。(蘇仲泓攝)

在整場新書發表會上,除了提到書中介紹的鹿角鍬形蟲、黑冠麻鷺,劉克襄也不斷強調「昆蟲少年」的重要性。為了解釋這個概念,首先他在簡報上秀出一張泛黃老照片,裡頭的情景大多都是廢墟,只剩下幾間老房子和一位揹著嬰兒的男孩,「這是1942年東京大轟炸的情況。這個轟炸當然日本死得非常慘,因為這個轟炸預告了日本這個帝國要走向毀滅。」

劉克襄說,照片裡的男孩當年才十多歲,但他觸目所及都是凌亂堆疊的屍體。這理應是痛苦至極的回憶,但幾天後,那名男孩無意間看到一隻昆蟲在葉子上產卵,這畫面讓他相當震撼,「震撼的不是生命的殘酷、不是人的死亡,而是一隻昆蟲想要繁衍下一代的力量。」

而這名男孩,劉克襄說,就是知名漫畫家手塚治虫。手塚治虫是《森林大帝》、《原子小金剛》、《怪醫黑傑克》的作者,在他逝世前,共完成了約450部漫畫,「他一生所有的作品都是觀察自昆蟲,這樣一個機械型的生物。」劉克襄表示。

20180210-台北國際書展講座,劉克襄新書分享會。(蘇仲泓攝)
20180210-台北國際書展講座,劉克襄新書分享會。(蘇仲泓攝)

「在1950、1960年代,日本會很快站起來,是因為他們有這群大量的昆蟲少年,」接受《風傳媒》訪問,劉克襄說,「像手塚治從或宮崎駿這些人,他們透過昆蟲變成他們成長的平台,變成一個更傑出的人物,或這個社會的中階人士。」

劉克襄認為,當一個社會特別發達時,專研昆蟲的人會特別多,相關書籍也會增加,「你會把昆蟲這樣的事情認為特別重要,就代表這個國家的文化水平已經到達一個階段。有到一個階段,大家才會對昆蟲特別著迷,去研究,讓孩子在這個環境長大。」

「台灣現在的昆蟲少年明顯比上一代少,不一定是危機,但是很可惜。以前的人抓昆蟲一定要親身站在那個土地,也因此昆蟲少年對土地的情感會更深。」

20180210-台北國際書展講座,劉克襄新書分享會。(蘇仲泓攝)
20180210-台北國際書展講座,劉克襄新書分享會。(蘇仲泓攝)

話鋒一轉,這位自然觀察家竟表示,在台灣想念昆蟲學系的人應該回頭是岸,「當然這句話是有一點開玩笑的,但以前的人或許可以透過做研究、戶外觀察,擁有學術地位,不過台灣現在的環境僧多粥少,要取得學位越來越困難,像這樣長期做調查的人,出來就沒什麼機會。」

但危機或許也是轉機,劉克襄認為,未來進行野外觀察,民間的力量會更為重要,而依靠發達的網路,保育知識的傳播也會更加廣闊,讓缺乏環境教育的台灣重獲生機。

喜歡這篇文章嗎?

朱冠諭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