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百年恩怨》平路憶述外省家族悲劇:大伯遭共產黨槍決、二伯卻上了國民黨的絞刑台

2021-10-13 12:10

? 人氣

平路。(BBC中文網)

平路。(BBC中文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譬如我當年在香港工作時期,我也認得張作霖的後代……這不是個人之間的恩怨,也沒有絶對的對錯,而是那時代本來就是很混亂的時代,確實是有左派右派以及國共之間無所不在的鬥爭,因為歷史總是這樣的吊詭或荒謬,但我想唯一連貫下來的、持續下來的,是其中對每個渺小的個人身上的印記。每個人身上的創傷都有一樣的意義,」這是台灣知名作家平路向BBC中文訴說的故事。

平路(本名路平)的二伯父是中國國民黨左派革命家路友于(1895-1927)。當年,軍閥割據中國,1927年4月,路友于與中國共產黨創黨要角李大釗等數十人,被北方軍閥張作霖派遣的部隊在蘇聯駐北京大使館內被逮捕。兩天內,他們被送上絞刑台公開處死,屍體棄於北京街頭。

她的大伯父路景韶曾任地方議長,國民黨背景,又有地主身份,1952年,中共建政不久,他避難於江西鄱陽湖畔,但也被共產黨「押解」回山東,當眾槍決示眾。

平路家族的故事,正是國共兩黨百年恩怨下的悲劇故事。她說,自身家族的悲劇,讓她看待這段歷史時發現史實充滿吊詭之處。

1953年出生的平路創作廣袤,包含政治、性別、歷史以及間諜題材,屢獲文學大獎,近年來她的小說爬梳台灣歷史及寓言。她的外省家族背景或多或少影響了她對文學與歷史的看法。

此刻在台灣,民進黨總統蔡英文正計劃主持中華民國110週年國慶。而民進黨的對手,重新當選國民黨黨主席的朱立倫則剛與中共領導人習近平通信,以「同為炎黃子孫」試圖恢復國共交流,希望「擊退台獨的民進黨」,共謀兩岸統一。

兩岸乃至於國共兩黨複雜的歷史糾葛再次浮現。

 

家族悲劇

1920年代,為了加速中國統一,並聯合抗日及對抗軍閥等,彼時國民黨領導人孫中山提倡與中國共產黨合作,但彼此間的合作及滲透並未休止。1925年3月孫中山去世,國民黨內的左右派鬥爭更加激烈,屬於黨內右派的蔣介石逐漸得勢,開啟與左派及共產黨數十年的爭鬥。

彼時,平路的二伯父路友于曾赴日本早稻田大學,因此結識孫文、蔣介石、宋慶齡、廖仲凱等,並與鄧演達成為戰友,返回中國獻身革命。他任職北京《益世報》,與地方割據的軍閥鬥爭,最後落難。

平路說她的父親,台灣知名心理學家路君約(1911-2005)當年還是17歲的中學生,一個人趕赴北京幫二哥收屍。

.

平路和她的父親。

但是,路家的悲劇並未開始。

平路解釋,山東諸城縣(今諸城市)的家鄉抗日期間,地方政治極端混亂不安,「今天是國民黨領導,明天又換成共產黨」。因此,曾任地方議長的大伯父路景韶因為國民黨背景,家庭又有地主身份,與地方人物在老家結了許多仇冤。

1952年,中共建政不久,避難於江西鄱陽湖畔的路景韶被共產黨一路「押解」回山東後,當眾槍決示眾。而同樣作為報復,平路祖父的墳墓被政敵刨挖,屍骨曝曬。

荒謬的歷史?

重新講述這段家族悲劇,平路以一貫平靜的口吻向BBC中文稱,若回頭看國共百年糾葛,她認為那樣的時代,這種悲劇幾乎是那亂世無法避免的。

「那時代的洪爐裏犧牲的年輕人,唯一確定的是他們確實充滿理想,因為目睹那時代有太多的不公,很想為人民做些事情,心意如此堅決……也是因為這些人的努力,以及更多的歷史必然與偶然的因素,時代就往前走了,」她解釋。

 

平路說,若能以那段歷史為鑒,她期盼現在掌權者在做任何政治舉措時,都要有所警惕,眾人最不願意見到的就是戰爭。

「當下所有的黨派或意識型態,都會過去。以後,後世看起來當年最正當的目的,都會有不一樣的解釋。所有的政治正確也有可能變成政治不正確,反之亦然。而唯一遺留下來的,恐怕是個人心裏的印記,或是家庭個人的創傷,」她說。

平路提到的家庭創傷,確實纏繞著她的父親路君約一生。

平路:蔣介石對其效忠的人則十分提拔,即便他們都是連連打敗仗的一群人。

平路說蔣介石對其效忠的人十分提拔,即便他們都是連連打敗仗的一群人。

從山東到台北

就平路的父親來說,大哥慘死在共產黨人手下,二哥死於軍閥及國民黨的絞刑台上,這個悲劇及其中的冤屈對她父親來說,是終生無法釋懷的事情。

移居台灣後,平路父親在世時每年都向國民黨黨史館寫信,詳述當年歷史及二哥的遭遇。念茲在茲的就是要求國民黨正視路友于的地位及貢獻,將其敘述在黨史,並能放入台北紀念烈士的忠烈祠。

路君約認為,當年二哥以及許多戰友為了穩定1925年孫文過世後的北方亂局等做了很多工作。最後死在張作霖手下是為國犧牲,壯烈成仁。

平路說,父親執著此事,對晚輩來說幾乎近於荒謬,而他晚年時常做惡夢,夢裏盡是當年逃難及家裏的悲劇。

她向BBC解釋,「整個國民黨當年左右派的鬥爭中,不是敵人就是朋友,不然就是朋友的朋友就是敵人,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在這種混亂的時代下,這些左派是我認為最有理想的一群年輕人,在右派得勢後,根本不可能進入忠烈祠。」

「用簡單的話來說,這些人就是國民黨右派左派鬥爭中失敗的一方。但對家屬來說是『疾沒世而名不彰』。」(君子最擔心之事情是,至死都沒有給予與其名聲相稱的德性。出自論語。)

也是因為這樣的「冤屈」及家族悲劇,平路觀察父親來到台灣之後,對待政治特別謹慎,對於有情報機關背景的人士,也分外敏感,甚至過於小心。

.

1923路友于寫給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的一份報告,內容是綏遠省黨部的處理,真跡存於國民黨黨史館。

1949「澎湖七一三事件」

據路友于女兒路端誼生前所述,蔣介石在其父之死是關鍵性角色。她在紀念父親的文章說,父親與李大釗等人被捕後,北京各界積極開展營救活動。但因為新舊軍閥勾結,張宗昌、孫傳芳、吳佩孚、吳俊升等都發來電報要求「嚴辦」;蔣介石特密電張作霖,主張將被捕黨人「即行處決,以免後患」。

因此,平路說印象中父親對蔣介石「沒有一句正面描述」。但她強調,這是父親科學家的合理判斷,並非出自國仇或家恨。她解釋若從歷史來看,蔣介石對於有可能傷害到他權力的人都十分忌憚,譬如在中國大陸,每一次國共分裂,鬥爭都是刀刀見骨頭,包含所謂北伐時的寧漢分裂。或是撤退到台灣後,蔣介石對於張學良,孫立人或吳國禎等人,不是被排斥就是軟禁,但是蔣介石對其效忠的人則十分提拔,即便他們都是連連打敗仗的一群人。

根據許多史家後來的研究,1949年蔣介石政權撤退到台灣,不僅對威脅到他的將領十分忌憚,同時開啟了數十年的台灣「白色恐怖」高壓統治時期。在「保密防諜」的肅殺政權下,眾多思想左傾或自由派的人士,無論是隨著軍隊過來的外省人或本省人,鋃鐺入獄或被處死的人眾多。

.

1970年蔣介石與宋美齡在台北國慶節閲兵。

譬如,1949年在台灣外島發生的「澎湖山東學生慘案」便是其中一個悲劇。當年上千名未成年的山東學生,因為反對共產黨統治,且被保障可以就學,跟隨國民黨政府來台,來到台灣外島澎湖落腳時,驚覺被騙與當地軍官的理念不合,發生矛盾。據理力爭的下場是許多人落入牢獄、同時包含校長張敏之等多人遭到槍決,也有人被棄屍於台灣海峽。

這場牽連百名山東師生的慘案,被稱為「澎湖七一三事件」或「外省人的二二八」,對國民黨黨史並不光彩,因此在該黨內一直無法被平反或提及。

直到70年過去,這幾年台灣「轉型正義促進會」正式代替台政府宣佈平反山東受難者罪名。

台灣歷史學者陳蕓娟的父親便是當年山東流亡學生。她在2019年前台北一場座談會提到,小時候父母十分好客,家裏常會有叔叔伯伯老鄉來訪:「因為山東人嗓門很大,可能高談闊論講說哪裏什麼吃東西……可是一旦講到流亡的事情,可能就是澎湖那一段,就變得很小聲……後來寫論文我才知道,這一段是伯伯們不願意提起,他們都認為隔牆有耳,很怕講了之後要承擔什麼不好的後果。」

但她強調,在研究這段歷史悲劇時,她以「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來警惕自己先遠離意識形態的窠臼,詳實記述歷史的重要。

平路也說,或許蔣介石當時是多麼地恐懼,譬如包含親信或親信的秘書都有「匪諜」,他因此草木皆兵,要堅壁清野,寧願錯殺一千人也不能漏掉一個他認為有害的人。

「所幸,我們已經走過了那個時代,」平路說。

也因為家庭與政治保持距離,1949年路家遷到台灣之後遠離了政治鬥爭。

平路自台灣大學畢業後移居美東,之後出自於急切關注台灣社會變遷,以及許多友人身陷美麗島等政治黑牢時,開始以筆寫作小說及評論台灣時事,最後搬回台灣。

1990年代起,她擔任當時台灣菁英報紙《中國時報》的主筆之一,並在各處發表專欄,成為台灣知名的公共知識分子。

近年來她繼續書寫台灣歷史,以小說筆法演繹台灣在荷蘭殖民時期,數百年前島上原住民與西方殖民者的交會,隱喻台灣斑駁的歷史軌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