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頑固地拒絕現代化,阿富汗人為何選擇塔利班

2021-08-19 06:10

? 人氣

而美國扶植起來的不可靠的政府和腐敗的地方官員,讓他們更加仇恨西方,擁抱塔利班。好歹,這些人有信仰,生活樸素,不說空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帝國的墳場,也是文明的墳場

一直以來,阿富汗被稱為「帝國的墳場」,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現代文明的墳場。因為它特殊的地形條件,這個國家充滿了貧瘠和匱乏,先天不足,沒有什麼利益可言。但它的地理位置,給它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使它成為了大國博弈的焦點。

阿富汗位於西亞、南亞、中亞交匯處,像一個十字路口,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根據傳統的地緣政治學理論,誰控制了阿富汗,誰就控制了歐亞大陸,進而控制世界。
想過控制阿富汗的國家有三個:19世紀的英國、20世紀的蘇聯和21世紀的美國,他們稱霸歐亞大陸的雄心壯志,先後被埋在了這片「墳場」裡。

現在,美國終於看明白了,繼續在阿富汗駐軍,就是燒納稅人的錢,去填一個食之無味、棄之不可惜的無底洞。

阿富汗依舊是一個部族林立的叢林社會,很難凝聚共識建立起一個統一的國家。在廣大的山區,機槍和炸彈說了算。各個部族的武器越來越先進,社會卻越來越倒退,漸漸回到蠻荒的部族時代。

僅有的幾個大城市如同孤島,同樣經受著動盪、戰亂與貧窮,三天兩頭有槍擊案和炸彈襲擊,一顆炸彈就可以摧毀所有的財產,奪走一家人的生命。

40年來,城市裡的居民一直在用腳投票,想方設法離開這個國家。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德勒.胡賽尼(Khaled Hosseini)是逃離阿富汗的第一代知識分子,1980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後,卡德勒.胡賽尼在巴黎做外交官的父親匆忙帶全家逃往美國。搞外交的父親去工廠流水線打工,當過小學校長的母親在餐廳裡當女招待,胡賽尼像所有新移民的孩子一樣,為了穩定的收入去學醫。

一名阿富汗難民/移民在希臘邊界大喊:「梅克爾救救我們!」(美聯社)
40年來,阿富汗城市裡的居民一直在用腳投票,想方設法離開這個國家。(資料照,美聯社)

2002年,他完成了第一部作品《追風箏的人》(The Kite Runner),講述阿富汗人逃離家園的故事,隨後成了現象級暢銷書作家。能看到胡賽尼作品的阿富汗人,對他相當不滿意:他在安全的美國,消費著阿富汗人的苦難,販賣阿富汗人的痛苦謀利。

然而,罵歸罵,這些罵他的阿富汗人,還是在努力逃出去。這些年,喀布爾街頭最多的是英語培訓班,有點積蓄的家庭都會送孩子去學英語,即使沒法去美國,至少可以去相對穩定的巴基斯坦。大家已經想明白了,接觸了現代文明的人,想保住命、過上好日子,最好一走了之,剩下的人,就在這片沒有希望的土地上繼續待著吧。

那麼,阿富汗的未來該怎麼辦呢?恐怕還是得一步一步走,補上一個必不可少的歷史發展程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