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華裔數學家張益唐 張益唐破解數學世紀難題

2014-08-23 18:10

? 人氣

七千萬看起來很大,但在無限的自然數裏只是一個小數字,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個具體數字、實際的距離,之前孿生素數猜想的證明有如海裏撈針,在張益唐之後,這將成為「池塘裏撈針」。在張益唐的成果公布出來之後,另一位華裔天才數學家陶哲軒(Terence Tao)在網上發起縮小這一差距的集體運算活動(Polymath Project),至今這個差距已經從七千萬降低到了三百以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張益唐的貢獻,在於為這個猜想的證明提供了全新的攻克方向與思路。

只看外表,張益唐並無特別之處,如果你了解他的數學成就之後,你可能會覺得,他太「正常」了。和他的成就在同一個級別的數學家各有各「奇怪」的地方,電影《美麗心靈》裏的約翰.納什(John Nash)會因為妄想症自言自語,破解龐加萊猜想的俄國天才佩雷爾曼(Grigori Perelman)則是個與世隔絕的「宅男」,紀實文學作家徐遲筆下的陳景潤瘦弱多病而性情古怪。但張益唐卻不是這樣的人,聊到大眾印象中的數學家形象,張益唐笑著問記者﹕「你看我奇怪麼?」

確實看不出什麼奇怪,六十歲的張益唐中等身材,一身襯衣西褲的教授打扮,說話帶上海口音,英文講課流利卻有濃重的中文腔調。香港浸會大學請他來香港參觀,他和太太走在街上時,還不時主動牽手,在他這個級別的數學家裏,張的形象平常得「與眾不同」。

北大數學系高材生

他的傳奇更多體現在他曲折的經歷中,北京大學數學系高材生、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博士,畢業求職受挫在美國打雜工八年,最後進入大學擔任十多年沒有研究任務的講師。他默默無聞,但是獨愛鑽研數學,在將近六十歲時,他做出了世界級的數學突破,一時聲名鵲起。

張益唐的故事確證明了那句真理﹕金子在哪裏都會發光。但是如果張益唐的性格以及他的遭遇稍有變化的話,他發光的歷程本可能不那麼「辛苦」。一九五五年,張益唐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機關幹部。他的父母是上海人,但是在北京工作,張從小在上海的外婆家長大。在數學上,張從小既沒有淵博家學,也沒有名師的指導,純粹是個人興趣,他愛看《十萬個為什麼》,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在那個貧乏的時代搜集任何關於數學的書,他不識字的外婆還對他表示過不贊成,問張花錢買那些書幹什麼?

張益唐小學四年級時,文化大革命爆發,他的學校教育也就正式終止。那一年,他先被父母接到北京,而後又去湖北當知青。最後他又回到北京,由於受到知識分子父母的牽連,他等了一兩年才在一家製造鎖工廠當上工人,不過這樣的牽連在文革之中,並不算「嚴重」。雖然教育受到打擾,但是張對數學的興趣一直沒有停止,他說,在文革的歲月裏,他仍然在鑽研數學,仍然心懷朦朧的希望,覺得「數學家還是會有用」,社會「還是會走上正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