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體制如何壓迫中產階級與剝削菁英:《菁英體制的陷阱》選摘(2)

2021-08-15 04:30

? 人氣

菁英的競爭將美國的中產階級驅逐於魅力十足的社經生活核心之外,並且阻斷他們更上層樓——通往社會地位、獎勵、榮譽與財富之路的機會。(多維觀點提供)

菁英的競爭將美國的中產階級驅逐於魅力十足的社經生活核心之外,並且阻斷他們更上層樓——通往社會地位、獎勵、榮譽與財富之路的機會。(多維觀點提供)

菁英的競爭將美國的中產階級驅逐於魅力十足的社經生活核心之外,並且阻斷他們更上層樓——通往社會地位、獎勵、榮譽與財富之路的機會。雖然菁英體制的能量、雄心與創新改變了人類歷史的主流,但是現在卻是將充沛的創意之源侷限於越來越來狹隘的菁英階層,與現實越來越疏遠,甚至脫離了廣大中產階級的想像範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菁英體制使得常春藤盟校、矽谷與華爾街成為菁英野心的競技場。創新者可以在這裡改變世界,開發網際網路(史丹福大學與谷歌)、社交媒體(哈佛與臉書)、財務(普林斯頓與華爾街),還有數以千計的其他場域。但是中產階級的孩子們卻是被安排在菁英體制的尾端,他們不但可能不會開發出下一代創新產物,反而可能會成為未來創新的受害者。菁英體制將大部分民眾放逐於他們自己的社會之中——限制中產階級的孩童於枯燥乏味的學校就讀;中產階級的成人於沒有出頭天的工作之上。

一般的看法是將菁英體制與機會均等混為一談,但是儘管菁英體制曾經擁抱機會均等,並且在早期將其菁英層對外開放,但是現在更像是壓制社會動能的阻礙,而不是促進動能的力量。過去引領眾人由平庸的生活進入美國菁英社會的大道如今是越來越狹窄,中產階級家庭根本無力負擔富有家庭為子女投資的教育經費,而一般學校無論在資源與教學品質上都遠遠落後菁英學校。頂尖大學儘管強調他們注重的是成績而不是血統,但是他們的入學競爭使得中產階級的子女根本沒有贏的機會,導致其整個學生群完全向財富傾斜。總而言之,現在的菁英教育主要的服務對象就是菁英階層,不是一般大眾。

菁英體制同樣也導致工作機會傾向於受過超級高等教育與來自菁英大學的畢業生,使得機會失衡的情況一路由學校延伸到職場與社會。才能與苦幹實幹已不再能確保一份好工作。沒有菁英程度的中產階級在一個日益強調超高等教育與華而不實培訓的職場中,處處受到限制與歧視。

菁英體制不只是阻絕機會,同時還壟斷成果,而其所強調的價值更在道德的高度上對受害者極盡侮辱。菁英體制不僅將中產階級阻絕於進入菁英學校與獲得一份好工作的機會之外,同時還把學校與工作上的成就提升至心靈榮耀的層次。菁英階層於是竭盡所能要達到此一標準,確保眾人難以匹敵。菁英階層之外的美國大眾對此都深有體會,菁英階層只會強調中產階級的萎靡與倦怠。就算是物質條件還以接受,菁英體制也使得中產階級的精神生活陷入緩慢持續下降的沉淪之中。

菁英體制也不再像過去那樣為菁英帶來特權。它現在所強調的培訓與工作正是過去平均提供給社會的機會,但反而限制了菁英潛力的發揮。當初耗盡中產階級精力的負擔,如今也成為菁英階層不勝負荷的重擔。

貴族來自於出生,菁英則需要靠培育而來。過去的世襲菁英可以靠著繼承權不費吹灰之力將其地位傳給他們的子女。上一代貴族撒手人寰後,下一代就可自動承接其頭銜與豪宅。但是菁英就大大不同了,凡是希望將其地位傳承下去的家庭必須持續不斷地建立與累積其特權,而且每一代都必須依賴自己的成就來確保其菁英的地位。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菁英階層以他們特有的方式來養育他們的子女。相對於貴族階層可能對於教育子女缺乏熱誠與能力,菁英階層——尤其是女性,會犧牲事業全心扮演菁英母親的角色——持續不斷地將他們的財富、技能與精力投入他們子女的教育之中。

富有家庭的孩子則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來吸收這些教育。他們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從出生開始一直到跨入成人的門檻——都會受惠於這些菁英養成的教育,然而這些教育所帶來的沉重壓力與要求也使他們備受煎熬,這是中產階級,甚至他們半個世紀前的祖輩所難以想像的。美國憲法規定總統必須在三十五歲以上,以確保他具有擔任職務的成年人心智。然而在今天,一位三十五歲的菁英很有可能仍在校園內學習。

隨著菁英體制日趨成熟,菁英們也就益發緊張,如今甚至連在菁英階層中最高位的人都開始反對當初造就他們的這種密集與競爭式的培訓。千禧一代是菁英體制成熟後的第一代,對於這樣的負擔,感受尤其深刻。千禧一代的菁英可能經過精雕細琢,也可能相對脆弱,但是並不會自認與眾不同。他們不會把每項挑戰視為自己的特權,但也不致於被沉重的競爭壓力所擊倒。他們並不放蕩也不頹廢,只是緊張與疲累。

他們的自我意識強烈。我在耶魯的學生——菁英體制的模範與樣板——對於他們所擁有的特權待遇,其感受是困惑與不知所措多過自滿與揚揚得意。他們大部分出生於菁英階層的家庭,他們知道已被過度渲染,而在本能上懷疑他們是否值得擁有這樣的特權。(特權已是菁英大學文化的一部分,有一小批來自背景相對中等家庭的菁英學生,為了緩和他們進入此一有如外國社會的壓力,自行成立了一個「第一代專業人士」的社團)這些菁英學生在校園內受到大力栽培,同時也必須接受調教、鍛鍊、塑造與包裝。然而他們卻是鄙視這種為爭取優勢的操作,並對自己身為其中一員自嘲不已。最近一項調查指出美國社會掀起一波在聲譽經濟中追求所得與地位分配的集體狂熱,這些菁英學生就是此一熱潮下的犧牲品。

我的學生就和菁英體制下所有的同輩一樣,都深陷因為害怕掉隊而引發的集體焦慮之中。他們懷疑自己過去的成就,同時也擔心未來會一直承受自校園一路到進入職場以來的競爭壓力與磨難。如今,即使是菁英也會擔心——非人為因素,不過理由充分——菁英體制並不會帶動其真正的繁榮,菁英也許會很富有,但是過得並不好。

《菁英體制的陷阱》立體書封。(時報)
《菁英體制的陷阱》立體書封。(時報)

*作者丹尼爾.馬科維茨(Daniel Markovits),耶魯大學法學院的法學教授,也是耶魯大學私法研究中心的創始主任。本文選自作者新作《菁英體制的陷阱:社會菁英為何成為威脅平等正義、助長貧富不均,甚至反噬自己的人民公敵?》(時報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