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就能幫助百年布業重鎮「永樂市場」嗎?青年團體歷時4個月調查政府盲點

2018-01-04 09:00

? 人氣

北北新巢歷時3–4個月,團隊共訪談25個永樂市場商家,佔3樓商家總數的3分之1至一半。(取自北北新巢臉書)

北北新巢歷時3–4個月,團隊共訪談25個永樂市場商家,佔3樓商家總數的3分之1至一半。(取自北北新巢臉書)

為何近年台北大稻埕吸引大量國內外觀光客、每逢假日就爆滿,其核心傳統布業重鎮「永樂市場」卻似乎沒有跟著受惠?「20年前,股票分析師春天、秋天都會來布市裡面晃,我們台灣布市可以看到明年的流行色系樣式……我們以前是不用去找客人,但現在,不能只坐在那邊等。」這是永樂商圈發展協會理事長周睿麒的感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7年,旨在協助傳統產業找到新出路的非營利組織「北北新巢」展開為期4個月的布市訪調,並在年底由理事長吳濬彥、設計師吳佳欣與周睿麒於台北慕哲咖啡進行第一階段結果分享。

永樂商圈發展協會理事長周睿麒。(取自周睿麒臉書)
永樂商圈發展協會理事長周睿麒於台北慕哲咖啡進行第一階段結果分享。(取自周睿麒臉書)

分享布市今昔差別同時,吳濬彥也指出,這些年來政府並不是完全不管永樂市場,例如17年來政府投入修繕永樂市場硬體的經費便高達247,231,006元──可惜的是,種種政策未必能發揮效果。

永樂市場改建預算。( 翻攝自「北北新巢」12月22日於慕哲咖啡演講簡報)
永樂市場改建預算。( 翻攝自「北北新巢」12月22日於慕哲咖啡演講簡報)

大稻埕外國觀光客爆量 但很少進入永樂布市、通常沒有訂製需求

第一可惜的,是國際觀光客很少進入市場,即便有,也通常不會去訂製服裝:「裡面有些店家會覺得觀光客很煩,跑來對我們拍照,我又不是猴子!沒辦法,因為我們導引過來的觀光客沒有訂製需求,對職人來說可能是干擾……」

吳濬彥表示,1980年代起大稻埕便開始進行馬路拓寬,2000都發局又進行道路拓寬改變歷史風貌計畫,「站在文資保存角度來看是非常好,古蹟都被留下來了,是少數保存得非常完整的,全台灣只有這麼一個地方有這麼一個專用的特別區域」,後來永樂市場附近還在假日封路成為徒步區,能讓觀光客欣賞美麗老房,可惜的是,很少國際觀光客真的會走進永樂市場與傳統產業消費。

吳濬彥(右二)。(取自吳濬彥臉書)
吳濬彥(右二)表示,永樂市場附近還在假日封路成為徒步區,能讓觀光客欣賞美麗老房。(取自吳濬彥臉書)

甚至有些在地老中藥行會私下抱怨,封路造成客人上下貨不方便,「走進來要花很多時間,他乾脆不進來」。加強觀光發展有好有壞,吳濬彥只提醒:「有沒有人更積極跟在地居民凝聚共識,我想做得還不是很夠。」

儘管台北市也將綠17公車變身為「舊城觀光公車」,車內佈置縫紉機、中藥材來強調在地產業,但吳濬彥也提醒,該思考的是:「我們做的,對這些產業到底有沒有幫助?」

「明師高徒」替傳產找接班人 卻未釐清需求造成年輕人、店家不買帳

第二可惜的,是「傳統技藝傳承」解決政策投資錯方向。吳濬彥指出,面對傳統產業後繼無人的問題,勞動部曾於2012年推出「明師高徒」計畫砸下好幾億,但最後仍失敗,問題在於很難吸引年輕人,對店家也很少誘因:

「年輕人如果3年6個月才出師,一個月6000怎麼租房子?對店家來說也沒有誘因,一年出師在我旁邊開店當競爭對手,做壞了我還要自己吸收……你丟出一個很大計畫說要來幫助傳統產業,但這些傳統產業要的到底是什麼東西?」

永樂市場。( 取自北北新巢臉書)
政府丟出一個很大計畫說要來幫助傳統產業,但這些傳統產業要的到底是什麼東西?( 取自北北新巢臉書)

而設計師吳佳欣也說:「以前師徒制在很年輕15、6歲就要進去學,一開始跟著師傅薪資只有幾千塊,花很多時間在這裡出師開業;以現在生活習慣,年輕人在台北要做這樣一模一樣的事情,是有困難的……現在16、7歲的小朋友怎麼可能拿幾千塊在那裡學,還在大台北租房子?」

無經濟壓力退休族習藝 或許能解決傳承問題

該如何解決傳統技藝傳承問題,目前北北新巢仍在思考,但吳濬彥也說,日前夥伴討論到的一個點子或許可以試試:「也許有些人4、50歲才開始培養手作跟訂製的部份,會不會這些人才是適合進來這個產業的人?」讓較無經濟壓力的這類退休族進來習藝,可能是個解法。

永樂市場。( 取自北北新巢臉書)
讓較無經濟壓力的這類退休族進來永樂市場習藝,可能是個解法。( 取自北北新巢臉書)

一條迪化街推2個同款導覽APP、過去活動難保存 各單位缺乏整合

第三可惜之處,便是在地商家自治會、市場處、觀光傳播局、文化局等各處缺乏整合,造成改革較為「被動」、彼此難以整合,且過去辦過的活動資料保存狀況待改進。

吳濬彥指出,按理來說觀傳局、文化局、台北市商業處等應該彼此合作,也該保留過去辦過活動的相關資料,「神奇的是,部處局處他們都不知道,這資料是不流通的,各補助各的。」

吳濬彥舉例,近期迪化街南街、北街都推出了導覽APP,同一個歷史街區「分了兩邊,做了一模一樣的東西」,該思考為何當初無法整合。

永樂市場。(取自臺北旅遊網)
近期迪化街南街、北街都推出了導覽APP,同一個歷史街區「分了兩邊,做了一模一樣的東西」。圖為永樂市場。(取自臺北旅遊網)

又例,吳濬彥初識周睿麒會長時,曾想過要辦個捉迷藏尋寶或特賣會活動,但永樂3樓以訂製服務為主,「他沒有實體商品可以賣,他賣的是服務跟裁縫技術」,討論後才發現,原來永樂市場幾年前就辦過類似活動了:

「若相關政府單位沒有保存這邊辦過的每一場活動,我們可能換了一批年輕人接了政府標案來這邊,又做一樣的活動,但過去已經是失敗的……這些經驗要被累機下來重新重組做分析,我們才可能去創新。」

針對過去各局處缺乏整合的問題,吳濬彥建議,希望將過去網路打造成有民間非營利組織居中聯繫,例如北北新巢,以加強其中連結。

永樂市場。( 取自北北新巢臉書)
吳濬彥建議,希望將過去網路打造成有民間非營利組織居中聯繫,例如北北新巢,以加強其中連結。( 取自北北新巢臉書)

「跑去跟社區傳產說『我要救你』,是沒辦法永續的」青年團體歷時4個月訪調

設計師吳佳欣表示,若想進行在地轉型與改變,「是要由在地人發起推動跟向外擴散的,你如果跑去跟社區傳產說『我要救你』,是沒辦法永續的」,而身為協作者的第一要務,是找出在地人需求。

而北北新巢歷時4個月的第一階段任務,便是走入布市「用聽的,用整理的」。吳佳欣說,人們往往很難說清楚自己真正的需求,可能就連需要怎樣的椅子都未必說得清,因此團隊進入永樂布市不會問店家「你想要什麼」,店家也不會說,只可能分享「那客人很煩」,而一切改變的線索,就藏在閒聊間的細節裡:「改變並不是要有多棒的想法,有時候只差大家坐下來好好聊天」。

改變的第一步 敲門聊天聽意見

改變的第一步就是去敲門聊天。吳佳欣表示,其實永樂3樓裁縫師們都很忙,做這件事其實是麻煩人,但只要有人願意坐下來聊,「我們就聽,再來探討一些大家關注比較高的議題」。歷時3–4個月,團隊共訪談25個商家,佔3樓商家總數的3分之1至一半,此外也舉辦過工作坊,一夜邀請20個商家來深入討論,之後彙整為訪查報告書。

永樂市場。(取自臺北旅遊網)
歷時3–4個月,團隊共訪談25個商家,佔永樂市場3樓商家總數的3分之1至一半,此外也舉辦過工作坊,一夜邀請20個商家來深入討論。(取自臺北旅遊網)

「我們並不是要整盤翻掉、改掉,而是要從很小的地方開始做,因為很清楚,所以能去試看看有沒有效。」吳佳欣強調。

過去政府並不是沒有要改善永樂市場,甚至投入相當多預算,只是預算未必花在刀口上。釐清需求是重要第一步,而目前民間團體北北新巢完成的第一階段任務便是完成永樂市場3樓訂製商家訪調,接下來也將前進2樓布料批發零售店,一層層推進。

喜歡這篇文章嗎?

謝孟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