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未來電動車的「五種樣貌」 工研院胡竹生:台灣商機就藏在其中

2021-07-09 16:06

? 人氣

工研院機械所所長胡竹生。(提供/工研院)

工研院機械所所長胡竹生。(提供/工研院)

過去十年間,特斯拉(Tesla)在純電動車的賽道上奔逸絕塵,幾乎難有敵手,如今全球瘋電動車,各種應用當下衍生出無限樣貌;或許,未來特斯拉的對手不再只有汽車大廠,甚至還可能殺出軟體、服務創新等領域的佼佼者,後續發展值得期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電動車市場百家爭鳴,如今全球都圍繞著同一件事情思考──究竟未來的汽車面貌會長成什麼樣子。對此,工研院機械所所長胡竹生接受《風傳媒》專訪時,給出的第一個答案是「潔淨能源」。

胡竹生指出,燃油車的生產過程往往伴隨大量二氧化碳,使用汽油的碳排放更不在話下,因此,電動車勢必得透過改變材料、製作工法等方式,設法拉高碳中和的比重,「電動車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利用潔淨能源,達到碳的淨零排放,現在雖然還早,但這是一定要走的路。」

「首先,以後電動車的供電來源應該要換成潔淨能源,比起使用汽油,這會是很大的進步。另一方面,在傳統的汽車生產裡面,仍有不少零組件的製造不利回收,這對地球資源的損耗相當龐大,未來電動車應該盡量把可回收的百分比提高,藉此對碳中和產生正面效益。」他解釋。

針對電動車促進淨零碳排的可能性,胡竹生還提到,電動車與電網之間也存在發展空間,「大家目前關心的是電動車充電問題,然而電動車也是可以把多餘的電回饋出來。其實充電樁已經有雙向充放電的標準以及產品,不只可以充電,也可以抽取電能。所以,電動車也可能變成區域電網的儲能裝置,發揮調節電力的作用,甚至在緊急時後作為備用電源。」

自動駕駛怪現象,商業賣點勝技術

至於未來汽車的第二種樣貌,胡竹生認為自動駕駛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但目前是處在一個商業訴求強度在技術成熟度之前的階段,「自駕的規格描述起來很簡單,就是開車時手不要放在方向盤上,腳不要踩在煞車或油門上,但內部技術的複雜度其實相當高,尤其是安全性。所以,即使目前若干車輛提供自駕功能,三不五時還是會有意外狀況發生。我認為,目前自動駕駛往往被拿來當成銷售的重要賣點,但從嚴謹的車輛工程角度,技術成熟度上還是有落差。」

胡竹生建議,應該先讓電動車的自動駕駛功能在特定區域、被約束的環境下進行,而非一下子就在完全沒限制的開放環境內實現,「我舉個例子,在可預見的將來,自動停車應該是最快被實現的,只要到達特定的地方,比如停車場入口,只要按下一個按鍵,車子就會自動去停車。另外,物流車在特定路線上的自動駕駛,我認為也會非常快被實現,美國已經有兩家業者在做了,而且是準備進入商轉階段。」對自駕技術而言,這不是因為技術不足,而改變環境來適應技術,而是反過來,從技術的成熟度去看環境的限制如何能放寬到最大。目前我看很多自駕方案的運行,都是因為技術能力不足,因此在環境中加入很多限制,這樣的發展是無法讓技術在未來落地的。

「車內時間」藏商機,軟體人才將出頭

伴隨自動駕駛功能,也衍生出一種新樣貌──車內時間該如何應用,胡竹生指出,在非疫情期間,一般情況下許多人每天花在交通上的時間都超過1小時,過去只能專心開車,但隨著自動駕駛慢慢落實,未來勢必發生改變,「我把它定義為在行車時間中的行為範圍擴大,包含滑手機在內,如果全世界的人累積起來,這是很龐大的時間量,幾乎所有網路服務公司都相當重視這個機會,如何提供差異化的服務,也是新創的好題目。」

不過,他也擔憂軟體人才將是台灣的一大挑戰,「未來電動車大概有五成以上的商業機會在軟體上,這一塊有很大的商機,但這也是台灣最大的弱點,因為台灣向來是硬體導向,未來應該要思考,怎麼培養一些企業做軟硬整合,怎樣培養一些軟體公司,讓人才留在台灣。近期,我觀察到廣達、鴻海、鴻華、緯創等大廠都在加大軟體人才的力道,我覺得是很好的轉變。」

在胡竹生眼中,未來透過車聯網功能,車與車之間互相溝通,可望降低交通事故、解決交通阻塞問題,讓用路效率更高,將成為未來電動車的第四種樣貌,「這牽涉到社會資源的有效使用,還有降低社會損失,絕對會是一個重要方向。」

「關於電動車,很多人都太著重在零組件、供應鏈,在製造車子這件事情上,可是不要忘記了,裡面最後還有一塊,也是最重要的──服務。」胡竹生提醒,最後一種樣貌、也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無形的服務。

他接著說:「該怎樣拿車子來做服務?最簡單的例子,Uber善用既有的車輛,就建立了龐大的行動服務公司,未來電動車、智慧車輛的想像空間又會更大,問題是,我們的產業是否可以發展出創新的服務模式,進而複製到全世界,我覺得這中間有非常大的機會。」

對此,胡竹生給出的建議是,台灣礙於市場規模較小,應巧妙發揮試驗的功能,「我們應該不是以台灣的內需市場來發展服務,而是針對服務,去發展一些對應的系統與工具,推給全世界服務相關的市場。台灣或許沒有一個大市場,但是可以讓我們做早期的布建及驗證,因為台灣的經濟規模對服務經營有很大的挑戰,同時可以做軟硬帶服務的推動,再把成熟的技術、模組與競爭力往外推廣。」

 

責任編輯/周岐原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喜歡這篇文章嗎?

徐珍翔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