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電動車普及化「三大難題」 KIA李昌益點名關鍵角色

2021-07-09 15:57

? 人氣

其次是充電問題,李昌益分析,不少人會以為廣設充電樁是台灣發展電動車的當務之急,但真正關鍵並非數量,而是背後的充電政策,「既然CAFE、Euro 7都擺在那邊,不會變了,那就是我們還剩下幾年可以轉型的問題;今天要設充電樁,政府對車流量的計算、紅綠燈的規劃,以及公路與道路的使用狀況都最清楚,就應該分享出來,讓業者能夠進一步評估,知道應該在哪些地方設AC交流充電樁,在哪些地方設DC直流充電樁才有效率,而不是自己在那邊煩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以DC直流充電樁為例,沒有錯,它的效率是高,但問題也來了,較常見的120kW快速充電樁基本造價就要200萬,台電的電纜費還要另外計價,平均下來,一座DC直充的成本大約會落在300萬到400萬之間,使用年限卻只有5到6年,像這些業界都要去計算。坦白說,如果沒有政府介入,去做好能源管理,業界肯定吃不下去。」他強調。

最後的難題則是民眾里程焦慮問題──多數民眾擔心電量不足、充電不易,李昌益坦言,這也是業界必須和民眾溝通的重點項目之一,「從特斯拉的經驗來看,其實高達七成的使用者大多在家裡充電,而且平均三天才充一次電,因為民眾光利用晚上睡覺時充電,就算只充六、七個小時也有八分滿,大概能跑400公里。就算剩下三成要在外充電,未來透過800V直充,17分鐘充滿可跑505公里,充5分鐘也能跑100公里。」

電動車「平台」組隊搶市場,決勝關鍵在軟不在硬

被問起台灣在電動車產業的機會,李昌益不諱言,礙於市場經濟規模有限,要發展自主品牌的難度不低,「相較之下,像MIH要做一個平台讓人家來使用,我覺得機會是有的,但背後也衍生出一個問題,要怎麼用這個平台創造出『形象』給那些品牌大廠,這才是最困難的。」

「這就跟Android陣營的手機辨識度偏低,iPhone的品牌辨識度明顯更高一樣,所以像是BMW、Benz、Audi這些德國大廠,甚至是日本車廠,使用MIH平台的機會不大。當然,比起手機,車子可以發揮的空間也更大一些,包含外觀、內裝、控制面板等等,或許都可以嘗試發揮看看。」他補充。

訪談尾聲,在業界愛車出名的李昌益也回憶起自己年初試車的經驗,「老實講,在嘗試過電動車之前,我是一個petrolhead(汽車迷),愛車的人都喜歡引擎的聲浪,加速的聲音,不過,當我試完幾台電動車後,給我的衝擊是滿大的,不只扭力、持續力、駕駛性能、底盤重心等等,都不輸給頂尖燃油跑車,之後我一定會考慮買電動車。」

過了一會,他又低聲補充:「多數人體驗過電動車都回不去了,不過,燃油車還是有它的樂趣在,所以我想,如果能夠保留那麼一、兩台(燃油車),最後我應該還是會想辦法留著啦。」

 

責任編輯/周岐原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喜歡這篇文章嗎?

徐珍翔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