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隨時會被「沒收」、摸著石頭過河的微解封

2021-07-09 07:20

? 人氣

下周起微解封,圖為6月底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暫停營業的北市寧夏夜市恢復分流營業的微解封。(資料照片,柯承惠攝)

下周起微解封,圖為6月底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暫停營業的北市寧夏夜市恢復分流營業的微解封。(資料照片,柯承惠攝)

針對下周一(7月12日)三級警戒是否解封,答案揭曉:繼續維持至少到7月26日才可能解禁,但對部份場館、行業的限制則放寬。很明顯這是在防疫與民眾生計之間的一個權衡與妥協,至於分寸拿捏妥當與否,只有時間可驗證;不過,民眾應有心理準備、政府亦應有擔當為之:隨時把已放寬的微解封「沒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新政策在大方向上是繼續維持三級警戒,因此原本的大原則:外出全程佩戴口罩,停止室內5人、室外10人以上聚會,結婚不宴客、喪禮不公祭,暫停宗教集會活動和會展、大型會議、團體餐會暫不開放等11項警戒措施持續,就防疫需要而言,疫情未止、每天仍有確診人數、病毒已進入社區再難「清零」,因此仍需維持較高警戒。

但在維持三級警戒的同時,其具體規範與內涵卻已有改變,許多場館、行業都被列入「有條件鬆綁」對象,包括國家公園、遊樂園區、休閒農場、植物園、文化園區、駕訓班、美術館、博物館、電影院、表演場等20個場所,一般民眾最關心、影響業者最多的餐廳內用問題,則可依規範適度鬆綁,甚至宗教場所也能在作好規範後「實體開放」。

這些「適度鬆綁開放」的主要思考,當然是政治考量為先,如果只是考量防疫需求,其實也不必多想,反正就是儘量嚴厲,非達成「悶死病毒」之任務絕不終止;只是與此同時,民眾也悶壞了,經濟也悶壞了,更嚴重的是不少民眾的生計也悶死了;因此在疫情狀況允許情況下,適度鬆綁與開放是不得不、甚至必要的選擇。

只是政府的開放妥當與否,在缺乏經驗情況下,只能摸著石頭過河,邊作邊修─放寬未讓疫情再飆升,那就持續並加大放寬幅度;如果放寬後確診人數再增,那就只能再緊縮、或是找出破口在那,針對破口緊縮。

換句話說,民眾要有心理準備:未必就是越放越寬,已有的鬆綁隨時可能因疫情再起而被「沒收」,如果民眾都希望能越來越放寬(當然!),那就還是該注意防疫的基本規範,否則不出一周就要被「沒收」,豈不惱恨?至於政府方面,就真該落實「滾動式檢討」,該緊縮、沒收放寬措施時就出手,少為政治考量、甚至鄉愿、人情而讓疫情再起─就如11+3事件一樣。

不過,在幾個放寬措施中,部份值得再斟酌。

以放寬餐廳內用而言,可討論的空間就相當大;所有研究都指出,戴口罩對降低病毒傳染的效果極佳,但餐廳進食時勢必脫下口罩,而且即使保持1.5公尺的距離,但顧客是較長時間在同一室內,即使座位保持距離但接觸難免。再者,雖然禁止內用影響大,但許多餐廳也已調整為「外帶模式」。如果真要有條件開放內用,也應根據不同縣市疫情狀況作不同處理─中南部、東部疫情緩和甚至零確診的縣市,可考慮開放,北部甚至就是雙北因疫情尚需觀察,就緩開放。

另外,開放9人以下國旅的放寬措施,很明顯是為了替國內觀光旅遊挹注一點助力,但根據業者說法,此放寬振興效果不大,因為對旅遊業者而言,成本相對高,沒賺頭、吸引力也不高。不過,從防疫角度看,如果現行警戒還是持續室內禁止5人以上聚集,但開放9人以下國旅,大家一起長時間在車內、室內,毫無疑問的會違背此規定,是否會增加防疫風險,該想清楚。如果風險高而效益低,不如先不開放。

至於觀光產業最重要的暑假旺季,在三級警戒延長到26日後,應該算是提前結束了。雖然未禁國旅,但疫情仍在三級警戒時,民眾出遊者當然少,即使下周起微解封,但承載量也全部砍一半以上。或許有人期待7月底能解封,至少讓觀光業8月能恢復旺季業績,只是這個期待充滿變數:一來月底能否解封是未知數,萬一微解封後確診人數再增加,那就肯定月底解封無望,二來即使月底解封,許多民眾仍會觀望一陣子再決定是否出遊,能「補回」多少流失的旺季也是未知。

整體而言,在疫苗問題解決、大家「打好打滿」前,即使從三級警戒降級解封,也可能只能是短期現象,這場仗可能要比大部份人預期的拖得更久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