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檢討立委選制比改內閣制更重要

2014-12-18 05:22

? 人氣

九合一選舉之後,修憲聲浪再起。(余志偉攝)

九合一選舉之後,修憲聲浪再起。(余志偉攝)

九合一選舉後,國民黨的敗選引發政壇討論是否台灣的憲政應該改為內閣制,總統有權無責、行政院長有責無權,這次國民黨的大敗,是選民對馬總統的教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內閣制的缺點是不穩定,時常無法組成多數內閣,或是民意反彈而經常需要解散國會重選,探究新民意,由新民意產生的國會多數黨組閣,卻同時也是優點。而總統制的優點也是缺點就是穩定但僵化,無論國會多數政黨為何,都不影響執政權,只是當行政、立法由不同政黨掌控便會經常發生政治衝突。

因此,雙首長制 ( 或稱半總統制 ) 就是總統制與內閣制的結合,通常各國是總統主國防、外交,內閣首長主內政,我國憲法同樣也未賦予總統實際行政權。當然也有總統對內政干涉甚多,例如臺灣,但是我國總統干涉內政甚多主因卻又是因為多數民眾的期許造成,往往將執政上的失敗歸咎總統而非內閣首長。

經過五次臺灣總統直選,臺灣民眾真的能夠接受內閣制下的虛位元首嗎?朝野拋出內閣制的憲改真的又能解決台灣的政治僵局嗎?只要朝野對立嚴重,再好的制度與都無法成就完善的民主政治。假設今日的臺灣已經是內閣制國家,執政黨期中地方選舉的慘敗,國會殿堂裡早就腥風血雨了。這時的在野黨一定高登一呼主張執政黨失去民心,施政沒有正當性,於是不斷杯葛議事、癱瘓國會,逼迫執政黨面對新民意,要求解散國會重選。臺灣做得到嗎?國民黨立委現在能接受這一點嗎?

過去立法院在野黨推動總統罷免案、倒閣案均以失敗收場,更沒有解散國會改選的紀錄。改內閣制後的臺灣,臺灣能禁得起內閣制下的常態機制,立委無固定任期,隨時有被解散國會改選可能的陣痛?內閣制所造成的政治動盪可能又是一次又 一次撕裂臺灣民眾的情感與政治的和諧。但依我的觀察,以臺灣朝野對立嚴重與黨紀強力要求下,改為內閣制後的臺灣,倒閣案與解散國會恐怕也很難成立,結果國會內繼續政黨惡鬥、內耗,國會因而無法適時回應新民意而改閣重組。

在我看來檢討立委選制更為重要。目前單一選區兩票並立制由於政黨票與區域選舉票分開計算,造成政黨得票率與立法院實際席次不成比例無法真正反映民意。例如第八屆立委選舉,國民黨區域立委全國得票率 48.1% ,區域立委 44 席 ( 佔區域立委 61.1%) ,民進黨區域立委全國得票率 44.5% ,卻只有 27 席 ( 佔區域立委 37.5%) 。區域立委由於選區經過切割,民意容易受到扭曲,一個選區只有一席立委,政黨贏者全拿,造成全國實際民意無法呈現在國會席次上。當虛假多數的執政黨立委一昧只為執政黨護航,而不為民意反映現況;而看似虛假少數的在野黨,實際上民意基礎與執政黨相差不遠,自然有著力點可以大力抗衡執政黨。國會多數黨無法反映實際民意又互不相妥協溝通,才是真正造成行政、立法僵局的元兇。因此,我認為立委選制應該改為聯立制,讓政黨票決定立法院的實際席次。以國民黨為例,第八屆的政黨票得票率為 44.6% ,立院總席次應為 50 席,由於區域立委拿下 44 席,因此政黨名單只能補 6 席立委。

雙首長制事實上有內閣制的色彩,由多數黨負責組閣。儘管 2000 年陳水扁嘗試任命國民黨籍唐飛為行政院長,但是由於政黨的惡鬥,朝野對立不斷,多數在野黨並不買單。現在國民黨完全執政完全負責,但是國會仍是對立不斷並未減緩。朝野無法溝通,對於兩岸政策沒有共識,就算改成內閣制恐怕問題仍無法解決。不如先改革立委選制,讓實際民意真正反映在立法院,由多數黨組閣,或是組成朝野聯合內閣。此外並修憲恢復立法院有行政院長任命的同意權,讓行政院長真正對國會負責。

雙首長制下的臺灣,倒閣、國會解散從未付諸實現,改成內閣制後的臺灣真正又能落實上述機制,反應最新民意的需求,還是仍維持朝野惡鬥內耗?我打了一個很大的問號。既然現行雙首長制有內閣制的色彩,不如讓雙首長制恢復真正雙首長制的機能,讓行政院長向國會負責,朝野若不同黨,由多數黨組成聯合內閣,此刻總統就是不涉入內政,扮演好國防、外交,甚至協調行政、立法僵局的的角色。我想改善現有弊端才是良方,改為內閣制恐怕只是帶來更多的挑戰。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