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全球通貨膨脹潮會下半年衝動臺灣?

2021-05-12 05:50

? 人氣

具體來看,一是疫情長尾效應直接衝擊生產及運輸,如近期智利、巴西、印度疫情反復,一方面使得全球交通航運持續受到干擾。另一方面對全球大宗商品產生供給衝擊,並使得大宗商品價格對需求的變動更為敏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銅、鐵、原油和大豆糧農產品等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正在持續上漲之中。

有觀點認為,隨著新冠疫苗的普及,經濟或將快速復甦,大規模貨幣及財政刺激措施,也將推動大宗商品需求擴大;在此背景下,供給增加將跟不上需求成長。

跨國產業經濟研究智庫在2021年第一季報告中已剴切指出:全世界大宗商品行情已進入「超級週期」(指大宗商品價格以數年為單位長期上漲,之後再下跌)的聲量,已然持續增高。

全球大宗商品已進入漲價「超級週期」

全球大宗商品已正式進入漲價「超級週期」;所謂大宗商品市場「超級週期」,乃指原油和礦物資源等長期上漲後再下跌再上漲局面,呈週期性一再重覆出現。

這種大宗商品市場「超級週期」波動的出現,存在各種不同論述,但最普遍的觀點認為:此乃「資源需求」受某些原因影響而激增時,擴大產能必須較長時間,供給增加會略為滯後,而存在一段時間差。這段時間需求過剩勢將帶來價格上漲,惟在供給擴大之後,又必然轉為降價。

加拿大央行和國家統計局論文顯示,1900年代初以後一世紀時間有4輪週期:由於分析方法等不同,存在數年偏差,但上漲週期的波峰是1915年、1949年、1980年、2009年前後,下跌週期的波谷,則是1898年、1932年、1966年、1995年前後;從波峰到波谷、從波谷到波峰分別需要15年左右,30年左右形成一輪完整的全世界大宗商品漲跌價「超級週期」循環。

Covid-19加深了大宗商品「超級週期」循環力度

過去,美國的城市化和工業化帶來資源需求激增、戰爭則導致資源供應受損。原本2010年以後,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已然進入下跌趨勢;但是,2020年初開始,Covid-19疫災在全球,尤其是在先進經濟社會,一波接著一波的迭迭深化與惡化,已經顯然快速逆勢翻轉了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跌趨勢,遽爾反向轉為上升趨勢。

摩根大通證券在2021年2月報告指出:「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已經正式邁進入以2020年為波谷的超級週期的上漲循環格局」;考其背後的關鍵變數有兩個:第一個變數是,生產供應之實物經濟效應(real economy effect);第二個變數是,金融貨幣之象徵經濟效應(symbol economy effect)。

第一個變數是,生產供應之實物經濟效應(real economy effect),全球大宗商品的價格長期上漲或下跌,一向就是跟隨資源供求兩方面的結構變化而肇致之現象;而此次Covid-19疫災在全球肆虐,多數重災國家政府採行了前所未有的「封鎖」措施(Lockdown)及一般化「行動禁制」(Mobility Curb),立即肇致國際經濟社會效應:一是國際貨品貿易相互交易量值大幅度萎縮、國際貨品貿易的流量與流速也都大幅放緩,國際供應鏈出現重者「斷鏈」,輕者藕斷絲連之「有縫斷續化」現象,造成供給面的「去化斷崖」、中間商的「貨源斷崖」及需求面「來貨斷崖」;在人力資本市場則有「供需斷鏈」之「嚴重的缺工與就業機會空洞化並存」問題,而「行動禁制」所肇致的「勞動供給大收縮」及「消費者迷蹤」問題,更使得經濟恢復正常化之社會願望,迭迭落空;「經濟復甦」乃成為遙不可及的今日夢想。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