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你,這個世界將充滿惡臭!細數170多年來的馬桶普及史

2017-12-01 16:40

? 人氣

使用抽水馬桶的費用是一便士,因此,後來英語中就有了一個委婉的表述方法:「花一便士」,意思是上廁所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博覽會上,成千上萬的倫敦人排隊花了一便士,慨嘆嶄新設計創出的美好奇蹟。

如果說,萬國博覽會向倫敦人展示了未來公共衛生系統應該是怎樣—乾淨、無味,毫無疑問,政客們拖拖拉拉、不肯給巴瑟傑設計的排污系統撥款,一定讓倫敦人更加不滿。

內羅畢的貧民窟
奈洛比的貧民窟,這樣的排污水溝很常見

170多年過去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現在全世界大約有三分之二的人用上了所謂的「改良衛生」設施,比起1980年的四分之一前進了一大步。

但是,這仍然意味著,世界上還有大約25億人沒有用上「改良衛生」設施,再說,「改良」這個詞本身的標準並不高。它的意思是能「用衛生的手段將排洩物與人類接觸分開」,但並不一定包括污水處理。能夠用到這樣級別的公共衛生系統的人還不到世界總人口的一半。

長期未能推廣妥善的公共衛生系統造成的經濟代價很多,比如治療腹瀉性疾病的醫護費用,在意衛生條件的人不願意來旅遊損失的收入等等。

世界銀行「衛生行動經濟學」報告給它貼了個價簽。報告說,在一些非洲國家,衛生條件太差導致GDP縮水1到2個百分點,在印度和孟加拉是6個百分點,在柬埔寨是7%!

一滾再滾,雪球很快越來越大。

1862年,巴瑟傑(右上角)參觀施工現場
1862年,巴瑟傑(右上角)參觀施工現場

挑戰是,公共衛生設施並不是市場必須提供的。廁所要花錢,但是,在街頭隨意大小便是免費的。

比如說吧,我修一個廁所,我要負擔所有費用,但是街道更清潔的好處卻是人人受用。

用經濟學詞匯來形容,這叫「正面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ity)。有「正面外部性」的商品通常比社會整體期望的採納速度要更慢。

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肯亞首都奈洛比的基貝拉(Kibera)貧民窟中「會飛的廁所」。

「會飛的廁所」運作方式是:人們將大便排入塑膠袋。半夜三更,拎起塑膠袋舉過頭頂,猛轉幾圈,扔到越遠越好。

把「會飛的廁所」改成抽水馬桶是要花錢的,馬桶的主人當然會享受到好處,但是我敢打賭,鄰居一定也更高興。

反過來說,手機。買手機也要花錢,但是,好處基本上只我一人享受。

S型彎管的歷史比手機長將近10倍,但是現在有手機的人數遠遠超過有抽水馬桶的人,這也是原因之一。

1858年,倫敦
1858年,倫敦「大惡臭」期間的議會大廈

如果你想擁有抽水馬桶,你最好還要有下水道體系,把馬桶連上去。但是,修築下水道是重大項目:成本高、規模大。

巴瑟傑最終總算得到撥款、開始修建他的倫敦下水道,項目歷時10年才完工,總計挖掘250萬立方。

因為上面說到的那個外部性問題,這類項目可能不受私有投資者的青睞,通常,這需要政客有決心,納稅人願意付出,還要有運作良好的市政府。

看起來,這些必需品都比較短缺。根據2011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印度城鎮只有6%成功修建了哪怕只是覆蓋一部分地區的下水道系統。

拖延能力看來真是無窮無盡。

同樣,倫敦「當官的」也曾經一拖再拖,但是等他們最後行動的時候,相當神速。

史蒂文Halliday(Stephen Halliday)在他撰寫的《倫敦大惡臭》一書中說,議會只用了18天時間就通過了巴瑟傑項目動工所需的所有法律草案。

怎樣解釋他們突然敏捷到令人眼花的原因呢?

地理優勢!英國的議會大廈恰好座落在泰晤士河邊。「大惡臭」期間,工作人員曾經把窗簾浸上氯化液,試圖遮掩臭氣。這樣做根本沒用。不管下多大功夫,議員還是逃不掉被熏。

《泰晤士報》調侃說,看到議員離開議會大廈圖書館,「每位紳士鼻子上都捂著手絹。」

如果引起政客關注總是這麼容易該有多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