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觀點:拜登執政百日,臺灣成「地球最危險地區」

2021-05-04 07:00

? 人氣

台海形勢緊張,成為美中角力戰場。圖為美軍驅逐艦馬侃號(USS John S. McCain)通過台灣海峽。(資料照,美國海軍官網)

台海形勢緊張,成為美中角力戰場。圖為美軍驅逐艦馬侃號(USS John S. McCain)通過台灣海峽。(資料照,美國海軍官網)

4月29日是美國總統拜登上任第一百天,兩天後,5月1日出刊的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封面上,出現了一張臺灣的雷達圖,並配上「地球最危險地區」(the most dangerous place on earth)這句令人觸目驚心的圖解。

近期有關臺海戰爭的說法甚囂塵上,例如,中共的「6年攻臺論」,到聲稱中共將在2022年「20大」及冬季奧運後對臺出兵,不僅西方國家學者及智庫作出預測,政治領袖和政府相關人士也紛紛提出警告。但這些預測和警告,並沒有「一語驚醒夢中人」。民調顯示,多數臺灣人民不認為兩岸有爆發戰爭的可能;另有人認為,即使中共武力犯臺,美日等國也不會坐視不救。

臺灣陷入險境,雖不能說與拜登有關,但也不能說與美國無關。「國防靠美國」是臺灣朝野政黨共識,過去臺美有外交和防禦條約關係,美國協防臺灣於法有據,且我與美斷交後,美國仍維持與臺灣之實質關係,並提供臺灣防衛性武器;然而,臺灣的安全處境卻越來越險峻,竟然成為「地球上最危險的地區」,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拜登在就職百日前夕,發表了他上任後對國會的首場演說,內容聚焦於內政問題,包括列舉防疫、振興經濟和促進社會融合等方面的百日政績。拜登在演說中並沒有提及臺灣,但卻重申在他治下,美國會繼續發展壯大,不會發生「中國成為領先、最強大及最富裕國家」的情況。值得注意的是,拜登在總結與中共的關係時說:「美國歡迎中國競爭,但不樂見衝突。」

我認為,臺灣的危險,就是因為變成了中美競爭的衝突點。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談到對中政策時說指出,華盛頓將與中共「該競爭時競爭,可以時合作,必要時對抗。」我相信中美2個核子強權,不會爆發一場導致相互毀滅的戰爭,因此雙方會在出現戰爭危機前合作,進行預防性外交和預防性防禦。

然而,中美將長期處在競爭的狀態中,其間不排除雙方有玩「戰爭邊緣遊戲」的可能。我認為,1958年的金門八二三砲戰,以及1996年的臺海飛彈危機,都是中美在玩「戰爭邊緣遊戲」。若臺海未來成為中美遊戲的競技場,臺灣應該思考的問題是:如何避免因中美擦槍走火而受到波及?

美國國家情報總監海恩斯(Avril Haines)4月29日出席國會聽證會指出,若美國表明將協防臺灣,中國將視此舉為破壞區域穩定,該舉動也會讓中國深信,美國執意透過各種方式限制中國崛起,包含運用軍事力量。她認為,若美國表態,會使臺灣與中國的關係更加分離,並使中國全面威脅美國的利益。

海恩斯的說法顯示,拜登政府沒有放棄美國形之有年的「戰略模糊」政策。然而,美國軍事行動的意向不明,讓「棄臺論」有了發揮空間。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葛拉瑟(Charles Glaser)4月28日投書美國《外交事務》期刊,聲稱臺灣不是美國的重要利益、美國應重新思考東亞政策的優先順序,並實施縮減(retrenchment),包括重新部署在印太地區軍力,以及結束對臺灣的承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1年5月1日出版的《經濟學人》稱,台灣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區。(取自經濟學人臉書)
2021年5月1日出版的《經濟學人》稱,台灣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區。(取自經濟學人臉書)



美國在歐亞地區的盟國,也意識到臺海情勢的嚴重性。美日峰會在時隔52年後,首次在會後聯合聲明提到臺灣;英法德等國亦紛紛派遣軍艦前來亞太為美國「助陣」。但盟國對於如何因應美國在臺海的軍事介入,也是舉棋不定。雖然日本正研議如何協同美國作戰的問題,但客觀解讀日本首相菅義偉在聲明中的說法,日本應是「視情況而定」。至於美國的歐洲盟國,它們支持的是美國,而非臺灣;它們會在中美選邊,但不會在兩岸選邊。

中共認為,「臺灣問題」攸關領土和主權完整的核心利益,《反分裂國家法》內文亦提到「臺獨」,包括「臺獨造成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發生導致臺灣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但國民黨反對「臺獨」,執政的民進黨也不會拿「臺獨」挑戰對岸的「紅線」。因此,有關中共是否決定對臺動武的問題,不能只根據一個「假議題」作出研判。

對岸目前雖仍強調「和平統一」,但因從未放棄「武統」選項,故被臺灣視為安全威脅的主要來源。中共堅持「九二共識」,因此民共沒有復談的可能,亦導致蔡政府除了對美「選邊站」,沒有其他的政策選擇。臺灣夾在中美「遏制和反遏制」的鬥爭之間,即使未有「謀獨」之舉,但也有可能因「倚美」而遭池魚之殃。

蔡英文總統在回應《經濟學人》的評論時指出,「中國對臺灣的威脅確實存在,但政府絕對有能力管控各種可能風險,為臺灣建立安全的屏障。」,蔡總統並強調,「只要臺灣人民團結一致、謹慎判斷局勢、堅守民主自由價值,我們一定可以克服挑戰。」蔡總統也期待全世界關心民主自由的國家,攜手合作,共同維護印太地區的和平及繁榮。

蔡總統的一席話,顯示執政當局已意識到臺海形勢的兵凶戰危;而更重要的是,政府應如何正確評估敵我形勢。美國於冷戰時期面對前蘇聯的威脅,學者肯楠(George F. Kennan)就提醒西方國家,不能低估或高估敵人,因前者會滋長「盲動主義」;後者則會產生「失敗主義」,兩者皆不可取、皆會導致最終錯誤的政策。

其次,「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臺灣內部的團結最為重要,但要團結,必須先掃除「認同危機」所造成的臺灣社會分裂。

再次,民主自由是「軟實力」,但無法提供國家安全絕對保障。臺灣必須厚植足夠的軍事和經濟等「硬實力」,才能產生必要的嚇阻作用。

最後,雖說「德不孤,必有鄰」,但外力不足恃。所謂「自助人助」,臺灣只有展現堅強的自我防衛意志,才能爭取到國際社會的支持。

總之,臺灣要建立安全的屏障,目前看來確是一件知易行難的政治工程。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遠景基金會首席顧問。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