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裡起死復生的孔子:《拆哪,中國的大片時代》選摘(2)

2017-11-29 05:10

? 人氣

2006年,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裡于丹講論語在中國捲起千堆雪。「百家講壇」是中央電視臺於2001年推出的節目,起初是人文、社會學科乃至自然科學為主題的對話性節目,不過,收視率不佳。在央視實施「末位淘汰制」之後,為求收視率,改頭換面由學者以演講形式播出。未料,易中天講三國與于丹講論語讓百家講壇起死回生。值得注意的是,于丹旨在透過《論語》教導現代人如何幸福生活,然而,《論語》中有關政府與人民之間的關係卻為于丹有意淡化,可以說,于丹談的是去政治的《論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于丹著作
于丹於「百家講壇」中透過《論語》教導現代人如何幸福生活。圖為于丹著作《于丹《論語》心得》、《于丹《論語》感悟》。(取自博客來)

民族文化象徵與個人幸福生活追尋,像是兩條平行無交集的孔子形象。接下來,孔子這個符號承載更多中國現實的投射。2010年,《孔子:決戰春秋》(以下簡稱孔子)上映,導演是胡玫。上映之初,中影出品的《孔子》逼使好萊塢電影《阿凡達》下檔成為新聞,孔子的中華文化象徵意義與好萊塢的對峙成為焦點。

胡玫,中國電視劇的重要導演,電視劇《雍正王朝》(1997)與《漢武大帝》(2004)、《喬家大院》(2006)正是她執導的作品。三部都是歷史劇,前兩部作品都強調賢明君主透過改革強化中央力量,進而創建偉業的過程。在胡玫眼中,歷史劇無論是雍正或是漢武大帝,都應從「新歷史主義」的觀點出發,她所謂的新歷史主義就是用現代人的眼光看歷史。現代人的眼光到底是什麼?在胡玫的歷史劇裡,不約而同著重歷史主角個人的性格、處境、判斷與決策,而她所選取的歷史主角都是造就偉業的皇帝或是追求國家變革之道的商賈。就像《雍正王朝》與《漢武大帝》裡的雍正與漢武帝透過宮廷鬥爭,穩固權力進而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終創偉業,這與《英雄》有異曲同工之妙。《喬家大院》雖然轉以商人為主角,談的卻是商人謀思以商富國之道。

*作者曾任天津南開大學傳播系副教授、台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兼任助理教授,現為文化評論者、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助理教授。在北京生活12年,著有《拆哪,我在這樣的中國》(2011年,獲第36屆金鼎獎)、《中國課》(2012年,獲選《亞洲週刊》該年度十大好書)。本文選自作者新著《拆哪,中國的大片時代:大銀幕裡外的中國野心與崛起》(蔚藍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