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裡起死復生的孔子:《拆哪,中國的大片時代》選摘(2)

2017-11-29 05:10

? 人氣

一如《英雄》裡的秦始皇戴上時代的新面貌登場,孔子從共場黨正史中極力抹煞的一頁,成為大眾消費的新寵兒。圖為2010年《孔子:決戰春秋》劇照。(取自豆瓣電影網)

一如《英雄》裡的秦始皇戴上時代的新面貌登場,孔子從共場黨正史中極力抹煞的一頁,成為大眾消費的新寵兒。圖為2010年《孔子:決戰春秋》劇照。(取自豆瓣電影網)

《英雄》是一則政治隱喻,秦始皇的威權加上無名的獻身,使得天下大業得以完成,現實中的天下想像,也在《英雄》之後接續進行。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趙汀陽出版《天下體系:世界制度哲學導論》一書,原來專志研究西洋哲學的趙汀陽,轉而從事中國與西方政治哲學的比較。《天下體系》裡,他指出,中國政治哲學思考的順序是天下→國→家,西方則是個體→共同體→國家。在西方理論裡,國家已是最高單位,至於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在理論上,西方創設了國際關係理論,在現實上,也設立了聯合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國際現實是衝突不斷,聯合國也無能力處理,在趙汀陽看來,這是西方政治哲學視角的根本缺失,畢竟,視野只到國家沒有上升到世界。依其推論,中國政治哲學的天下,恰好能夠彌補不足。在中國的天下實踐中,便是擁有天下者的地方性統治,從商周開始的朝貢體系,便是保證穩定秩序的體現,值得注意的是,朝貢體系本身也有變化,例如從原初法定的朝貢原則(如天子與諸侯土地與軍力的分配比例)漸次加入邊緣國家的自願性朝貢。《天下體系》並非只是書生之言。201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承接中國組織部交辦的研究案,研究課題正是中國夢,趙汀陽也成為研究課題中發言最為積極者。在大國崛起的年代裡,像趙汀陽這樣的學者不在少數,甚至也有人帶著激情重新評估朝貢體系。天下,從電影裡將秦始皇專制合理化的劇情延伸為從中國本位出發的世界政治秩序想像。

各取所需的「孔子」

八年之後的《孔子》,一如《英雄》裡的秦始皇戴上時代的新面貌登場。孔子在共產黨正史中始終尷尬,1919年的五四運動,是共產黨必然強調的一段中國現代史,因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當中社會主義思潮湧向中國,當時的進步青年們也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毛澤東所發動的文化大革命期間,1971年便曾出現「批林批孔」運動,林是指林彪,孔則是孔子。之所以批判孔子,在於他被認定為封建守舊的象徵,孔子甚至被貶稱為「孔老二」,孔子曲阜故居也被紅衛兵摧毀。

改革開放之後,1980年《人民日報》的專文〈評三年來的孔子評價〉當中,為孔子平反,孔子回復教育家形象。不過,中國政府也並未特別推崇孔子。然而,二十多年後,在政治力量與大眾消費的作用下,孔子卻意外地再成萬眾矚目的焦點。千禧年前後,中國共產黨將己身定位由革命黨轉為執政黨,這意味著階級鬥爭步入歷史舞臺。2004年,中國共產黨提出「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社會發展戰略,這個戰略簡稱為「和諧社會」,和諧社會的藍圖裡,儒家思想所強調的人本主義、友愛誠信等成為核心支柱。2004年中國在海外紛紛設立「孔子學院」,孔子更進一步成為官方認證的中國象徵。

2006年,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裡于丹講論語在中國捲起千堆雪。「百家講壇」是中央電視臺於2001年推出的節目,起初是人文、社會學科乃至自然科學為主題的對話性節目,不過,收視率不佳。在央視實施「末位淘汰制」之後,為求收視率,改頭換面由學者以演講形式播出。未料,易中天講三國與于丹講論語讓百家講壇起死回生。值得注意的是,于丹旨在透過《論語》教導現代人如何幸福生活,然而,《論語》中有關政府與人民之間的關係卻為于丹有意淡化,可以說,于丹談的是去政治的《論語》。

于丹著作
于丹於「百家講壇」中透過《論語》教導現代人如何幸福生活。圖為于丹著作《于丹《論語》心得》、《于丹《論語》感悟》。(取自博客來)

民族文化象徵與個人幸福生活追尋,像是兩條平行無交集的孔子形象。接下來,孔子這個符號承載更多中國現實的投射。2010年,《孔子:決戰春秋》(以下簡稱孔子)上映,導演是胡玫。上映之初,中影出品的《孔子》逼使好萊塢電影《阿凡達》下檔成為新聞,孔子的中華文化象徵意義與好萊塢的對峙成為焦點。

胡玫,中國電視劇的重要導演,電視劇《雍正王朝》(1997)與《漢武大帝》(2004)、《喬家大院》(2006)正是她執導的作品。三部都是歷史劇,前兩部作品都強調賢明君主透過改革強化中央力量,進而創建偉業的過程。在胡玫眼中,歷史劇無論是雍正或是漢武大帝,都應從「新歷史主義」的觀點出發,她所謂的新歷史主義就是用現代人的眼光看歷史。現代人的眼光到底是什麼?在胡玫的歷史劇裡,不約而同著重歷史主角個人的性格、處境、判斷與決策,而她所選取的歷史主角都是造就偉業的皇帝或是追求國家變革之道的商賈。就像《雍正王朝》與《漢武大帝》裡的雍正與漢武帝透過宮廷鬥爭,穩固權力進而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終創偉業,這與《英雄》有異曲同工之妙。《喬家大院》雖然轉以商人為主角,談的卻是商人謀思以商富國之道。

*作者曾任天津南開大學傳播系副教授、台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兼任助理教授,現為文化評論者、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助理教授。在北京生活12年,著有《拆哪,我在這樣的中國》(2011年,獲第36屆金鼎獎)、《中國課》(2012年,獲選《亞洲週刊》該年度十大好書)。本文選自作者新著《拆哪,中國的大片時代:大銀幕裡外的中國野心與崛起》(蔚藍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