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思想史大師湯一介 87歲高齡辭世

2014-09-10 10:19

? 人氣

中國當代思想史大師湯一介(取自網路)

中國當代思想史大師湯一介(取自網路)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湯一介,9月9日晚間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病逝,享均87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湯一介1927年生於天津,原籍湖北黃梅。他出身書香門第,祖父湯霖是前清光緒16年(1891年)進士,父親湯用彤是國學大師,一生致力於中國哲學史和佛教史的研究,兩大著作《魏晉玄學論稿》和《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是研究魏晉玄學與佛學的必讀經典。

1951年湯一介自北大哲學系畢業後,便留校任教,成為北大哲學系資深教授。夫人樂黛雲出身貴州苗族,是北大中文系教授,兼任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被公認為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奠基人。樂黛雲如今也高齡83歲。

2012年湯一介獲首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頒獎詞如此讚譽:「湯一介先生力主思想對話,引領風氣之先,傳承中國學脈,執掌《儒藏》編修。他所創辦的中國文化書院,重啟了傳統文化熱潮;他所主張的『普遍和諧』、『中國解釋學』和『新軸心時代』,激活了融通中西的『世界之中國』;他所撰述的《郭象與魏晉玄學》、《中國儒學史》,『彌倫群言而精研一理』,為中國思想的當代價值立言辯德。」

2002年,湯一介提出編纂《儒藏》的建議,2004年初,《儒藏》編纂工作小組正式啟動,由他出任組長。相比道家的《道藏》與佛教的《佛藏》,儒學文獻沒有類似大型叢書,《儒藏》旨在填補這一空缺,分為「精華編」和「全本」兩線進行。

精華編共計339冊,約2億3000萬言,預計2017年完成。全本將進一步收錄中國歷史上重要的儒學文獻3000餘種,約10億字,預計2025年完成。目前精華編已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100冊,6000餘萬字。今年5月4日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視察北大時,曾探望湯一介並瞭解《儒藏》編纂情況。

今年6月19日,久病纏身的湯一介出席了十卷本的《湯一介集》發表會,他說:「我想繼續再寫文章,講我自己的感受,講我對人類社會的理解,講我對天人關係的理解。作為一個哲學家或哲學工作者,最主要的特點是思考問題,提出問題供大家參考,而解決問題則需要靠大家一起努力。我應該繼續努力把我想的問題提出供大家討論,這樣才不負作為一個學者、一個教師的責任。」

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處境維艱。湯一介也不例外,他曾自述,自己在1950年代後失去了學術研究的自我,從一個懷抱「哲學家」夢想的人,變成了一個「哲學工作者」:「走了三十年的彎路,把最可能有創造力的時光白白度過。」

在當時中國學界的觀念裡,哲學家是馬恩列史與毛澤東這樣的人,而哲學工作者負責解釋他們的思想,並以此解釋歷史與現實。湯一介當時對此信之不疑。他中學時期便接受共產主義,1949年入黨,大學畢業之初還在北京市委黨校開設黨史與馬克思哲學課程。

1958年,夫人樂黛雲被劃為右派下放勞動。文革開始,湯一介被打為「黑幫分子」,但即便如此,他也還是「自覺是一個共產黨員就應該一切聽毛主席的」。文革10年,湯一介正值「不惑之年」,但事實上這卻是他一生中最迷惑的10年

毛澤東死亡、四人幫垮台後,被隔離審查的湯一介突然發現一個問題:「我該聽誰的?」而後他反思:「我之所以走了一大段彎路,主要是因為我沒有用自己的頭腦來思考問題」,而後他決定「我只能聽我自己的」。

1978年,湯一介得到平反。1980年,53歲的湯一介恢復了在北大講課的資格,從此他不願再與政治有瓜葛,重新思考中國傳統哲學,並以真善美概念為基礎,綜合各家所言,希望建構出一套中國哲學理論體系。

在1980年代,湯一介比較關心的有兩個問題,一是真善美問題,二是中國哲學的框架問題。因為對牟宗三「內聖開出新外王」的說法有所保留,湯一介開始思考從其他角度思考中國哲學的主題。「真善美」便成為他的思考角度,1984年發表《論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真善美問題》,指出中國哲學的主題和精義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分別與真善美相對應。

1980年代下半葉,湯一介根據余英時「內向超越」的啟發,思考中國哲學的傳統框架問題。指出相對外在超越的西方哲學,中國哲學的取向是內在超越。湯一介認為,東西方哲學的差異,可以說是人生境界的問題,但人道還應提升到天道的高度來認識宇宙和人生的問題。

湯一介闡述:「因此我提出和諧問題。內在超越如果落實到實踐上,人的自我道德的提升,就是在政治、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實踐,如果不落實,則沒有實際效應。內在超越是一個中心,往上提升到和諧,往下落實到政治、社會實踐,這三個問題構成中國哲學的框架。」

1990年代,因為亨廷頓的《文明的衝突》,湯一介開始思考「文明的衝突」的對應面:文明的共存。他認為如果文明不能共存,世界將會混亂、人類彼此爭奪。這一時期他思考的另一個焦點,則是中國現代哲學的轉型。

在1980年代後期,有說法認為激進主義派推動了中國文化的發展。湯一介則認為,包括激進主義派、自由主義派、乃至保守派等在內,共同組成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前一個問題是怎麼看世界,後一個問題是怎麼看中國,應該如何來理解、如何來創新我們的哲學。」

1990年代末期開始,湯一介考慮創建中國自己的闡釋體系。在他看來,當前對經典的解釋,無論哲學、宗教、藝術等,都是用西方的理論與方法,而面對中國豐富、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料,以及解釋經典的經驗、方法、與理論,他在思考創造中國的解釋學。

另一個問題,則是「儒家倫理與現代企業家精神」。他讀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後,深感在中國沒有建立起一個當代資本家的精神家園,因此思考能否根據儒家倫理,來建設現代企業家的精神。

第三個思考重點,則是他讀了雅斯培的《歷史的起源與目標》後,認為人類必須追求新軸心時代的問題,其中涉及儒學與普世價值的關係。湯一介認為,應該區分普世價值與普世主義,普世價值在各種文化中都有它的因素,而普世主義則是西方文化特有的東西,認為只有西方的價值理念才具有普世價值的意義;後現代主義雖然瓦解了西方的現代性,但只有瓦解沒有建設,而儒學則可能帶來建構性的後現代主義。

湯一介著作等身,學術專著有《郭象與魏晉玄學》、《早期道教史》、《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道釋》、《儒道釋與內在超越問題》、《儒教、佛教、道教、基督教與中國文化》;學術隨筆有《在非有非無之間》、《湯一介學術文化隨筆》、《非實非虛集》、《昔不至今》、《郭象》、《當代學者自選文庫:湯一介卷》、《佛教與中國文化》、《生死》、《和而不同》、《我的哲學之路》、《La Mort》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