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花2.0」呼之欲出?BBC看國會改革爭議:你想知道的五大關注點

2024-05-24 11:28

? 人氣

2024年5月21日,立法院會繼續處理國會改革法,國民黨及民眾黨立委舉手表決。(柯承惠攝)

2024年5月21日,立法院會繼續處理國會改革法,國民黨及民眾黨立委舉手表決。(柯承惠攝)

台灣立法院「國會改革法案」攻防戰,繼上周發生激烈衝突後,周二(5月21日)恢復開會當天場外過萬民眾集結抗議,預計周五(5月24日)法案繼續審理時,示威會持續發酵。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有關法案最具爭議的是「藐視國會罪」,立法過程也被質疑違反程序正義,在野陣營以人數優勢「輾壓少數」。

這是年初台灣大選後立法院「三黨不過半」及「朝小野大」格局下發生的爭端,也是新上任的總統賴清德面對的第一個挑戰。外界關注未來台灣政治走勢,以及示威會否持續擴大演變成「太陽花運動2.0」。

有學者對BBC中文分析指,相比法案本身,這次爭議點在於審議過程的程序正當性,也有分析認為事件是大選後情緒的延續,反映了在野「藍白」陣營與執政「綠營」的撕裂,若雙方都不退讓,未來四年恐怕會繼續爭執不休,而北京樂見台灣亂局。

國會改革法是什麼?

今年1月台灣大選選出113名國會立委,「藍營」國民黨、「白營」民進黨、「綠營」民眾黨分別獲得52、51、8個席次,構成國會「三黨不過半」格局,若在野的「藍白」陣營合作,可壓到執政綠營的人數。

這次爭議源於「藍白」共同提出《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25條修正條文,包括五大方向:總統國情報告常態化、立法院調查權及聽證權、強化人事同意權、正副院長記名投票制,以及被認為最具爭議的「藐視國會罪」。

根據「藐視國會罪」內容,被質詢人除為避免國防、外交明顯立即的危害或依法應秘密的事項者並經主席同意者外,不得有「拒絕答覆、拒絕提供資料、隱匿資訊、虛偽答覆」等藐視國會行為,違者經院會決議後可處新台幣2萬至20萬元罰鍰,逾期不改正可連續開罰。政府人員於立法院受質詢時,為虛偽陳述者,依法追訴其刑事責任。此外,被質詢人不得「反質詢」,但未有明文定義何謂「反質詢」。

在野的國民黨和民眾黨認為,國會改革法案是要加強立法機關的監督能力,重點之一是政府官員不得在國會聽證備詢時說謊或蓄意隱匿,歐美國家都有藐視國會罪,並強調該條文主要針對政府人員,普通民眾不會受到刑事處罰,且需經過法院宣判才能算數。

民進黨則表示,藐視國會罪定義過於寬鬆,恐引起寒蟬效應,又質疑過分擴張立法院權力會違反權力分立原則,可能違憲。另外,部分商界憂慮條文衝擊營商環境,若私人企業被要求到立法院接受質詢,可能要交出投資計畫和商業機密等資料,否則被扣上藐視國會罪。

部分反對聲音的論點也包含對「中國因素」的憂慮,指推動法案的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傅崐萁,4月曾率領10多名黨籍立委訪問北京,曾會見大陸國台辦高層和中國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北京可能希望藍營為國會「擴權」,以降低民進黨行政當局的執政效率。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