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11月7日──列寧發動十月革命 建立全球第一個共產主義政權

2018-11-07 07:00

? 人氣

列寧在十月革命1周年時,在俄羅斯莫斯科紅場發表演說(AP)

列寧在十月革命1周年時,在俄羅斯莫斯科紅場發表演說(AP)

1917年,俄羅斯發生一連串革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二月革命」中被迫退位,俄羅斯從帝制轉為共和制,但隨後成立的俄羅斯共和國臨時政府,則在同年10月7日被俄羅斯共產主義革命家列寧領導派系「布爾什維克」推翻,此事被稱為「十月革命」,但伴隨而來的是長達4年的內戰,不過紅軍最後取得勝利,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隨之誕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時的俄羅斯採用儒略曆(Julian calendar),爆發革命的時間在10月25日,因此被稱為十月革命(October Revolution),換算成現行的格里曆(Gregorian calendar)則是11月7日。

二月革命迫使沙皇退位

由於「妖僧」拉斯普京(Grigori Rasputin)亂政,加上俄羅斯參加第1次世界大戰,俄羅斯經濟蕭條、民怨四起,聖彼得堡(時稱彼德格勒)在1917年2月發生示威暴動,當時的沙皇尼古拉二世(Nicholas II)從戰場前線趕回當地,試圖鞏固政權,但迎接他的軍官將領則要求他退位,為了顧及家人性命,尼古拉二世宣布自己與唯一兒子、皇太子阿列克謝(Alexei Nikolaevich)退位,史稱「二月革命」(February Revolution)。

今年適逢俄羅斯「十月革命」一百周年紀念日,大量珍貴黑白照釋出,讓世人得以窺見當時的革命氛圍,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AP)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在十月革命中慘遭殺害(AP)

尼古拉二世退位後,俄羅斯從帝制轉為共和制,由溫和改革派組成俄羅斯臨時政府,但臨時政府承諾會參加一戰直到勝利為止,使得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舉行大規模反戰示威,史稱「四月危機」(April Crisis),而臨時政府為了解決危機,最後同意與「彼得格勒工人與士兵代表蘇維埃」(Petrograd Soviet,彼得格勒蘇維埃)組成聯合內閣,而在6位社會主義人士入閣後,蘇維埃中的左派勢力「布爾什維克」(Bolsheviks)抬頭,列寧(Vladimir Lenin)則是領導人物。

列寧堅持建立民主集中制

「蘇維埃」(Soviet)一詞在俄語是「代表議會」、「大會」的意思,而「布爾什維克」則是「多數派」的意思,因為列寧在德國創辦的政治性報紙《火星報》(Iskra)領導階層選舉時,列寧所屬派系的人數多於溫和改革派,自此用布爾什維克稱呼列寧派系,居少數的溫和改革派則稱為「孟什維克」(Mensheviks),該詞在俄語中即為「少數派」,但在十月革命之前,布爾什維克在政壇上屬於少數派。

布爾什維克與孟什維克同屬「俄羅斯社會民主工黨」(RSDLP),2派最大的差別在於前者的領袖列寧認為,黨應該建立以「職業革命家」為領導核心,其餘黨員絕對服從的「民主集中制」,且把普通支持者排除在黨外,但孟什維克一派認為沒有必要,黨員只要「經常親自協助黨」即可,由於看法分歧,2派之後分道揚鑣,並在《火星報》領導階層選舉後正式決裂。

喜歡這篇文章嗎?

簡恒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