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劍鴻觀點:解剖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屬性─公共、外交還是其他?

2021-03-22 07:10

? 人氣

兩個國家之間有來往,就是國際。同樣的邏輯,一個國家和國際太空站[4]的互動也是國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就同樣的議題,所有的國家(加上地區)才等於全球。[5]南極有和國際太空站有互動的記錄嗎?此外,從報導得知,到了2030年,很少數的富人有機會去火星。他們當中肯定有美國籍的。當有人類長期居住在火星時,他們和地球的關係就形成了星際。

萬一他們在火星建立起了一個新國家,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是否也可以被視為星際的?

4)一個中國政策的公共、外交屬性。這表示說這個中國政策是先由非政府組織和個別有分量的人士開始制定的。我們可以找出一個很好的例子:臺灣人公共事務會的「各地分會均與當地參、眾議員保持良好關係,定期與之聯繫會面,或邀請參、眾議員參加在臺美人所舉辦的各項活動,紮實草根宣導的基礎。位於華府總部的工作人員則走訪華府國會山莊,與分會活動相互呼應,使臺灣議題在美國國會得以獲得高度重視與廣泛支持。」

5)一個中國政策的外交、公共屬性。這表示說在制定一個中國政策時,外交部和國防部的官員的分量比較重。他們可以選擇忽略和不理睬你/妳個人。有時候,政府官員還是需要例如學者和專家打前鋒亦即先舉行第二軌道的非官方對話或者(學術)研討會。

6)一個中國政策的對立屬性。至少有兩種可能性:(作為主體的)外交對抗/versus(作為客體的)公共和(作為主體的)公共對抗(作為客體的)外交。

就後者,一個例子就是當卡特總統在1978年12月宣佈要在1979年的元旦和北京建立正常關係時,很多的美國國內民間團體一致呼籲要保障臺灣地區的安全。就這樣,美國的國會在1979年4月馬上通過《臺灣關係法》。

1979年,中國副總理鄧小平訪問美國,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與卡特(Jimmy Carter)總統會晤。(AP)
1978年美中兩國正式建交,隔年中國副總理鄧小平(左)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與卡特(右)總統會晤。(AP)

一個什麼都不是的美國的中國政策

不要錯誤地認為說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是一個juggernaut/強大無比的東西。被 international regimes蓋過的一個中國政策,等同於一個中國政策的以下非主要屬性:非公共/non-public;非外交;非公共、外交;非外交、公共和非國際、全球和星際。

就以2019冠狀病毒疾病為例,被執行42+年的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並不等於讓全世界的每一個人被打預防針regime。由於不是每個人可以從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得到好處,美國無法100%的在世界各地的每個角落貫徹它的對中國大陸政策。

結論

從以上的六種主要屬性加上一個什麼都不是的美國的中國政策,吾人可以得出以下的初步結論:

首先,當第二次大戰結束的前後,擁有原子彈的美國成為一個世界上的強權。很多的觀察家認為它是世界員警。之後,我就看到了一個新的比喻,說它變成了一個拳頭比較小的飛機場的指揮塔臺主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