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維德觀點:後疫情復甦緩慢多變,挑戰疫苗「更新力」

2021-03-19 05:50

? 人氣

所以如果中國想要對變種病毒達到群體免疫,顯然就不能只研發新的疫苗,還得提高疫苗的效力。而且因為中國政府在社群媒體上散播外國疫苗不可信的消息引發國內共鳴,中國會更需要自立自強。雖然它目前為止用非藥物的方法把疫情控制得很好,但目前疫情演變到中期之後,之前的做法可能會把自己困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施打疫苗有風險 隔離政策仍將持續

至於西方國家則可能會因為人們對要不要施打疫苗猶豫不決,而無法及時達成群體免疫。但只要是疫苗都會碰到這種問題,疫苗當然有風險,最能夠決定要不要承擔風險的是每一個人。而且有些目前猶豫不決的人,其實可能是在等有夠多人打完沒事之後才願意施打。

2021年2月,中東下起罕見大雪,導致交通、學校、甚至新冠疫苗施打計劃暫時延宕。圖為耶路撒冷的雪人帶上口罩。(AP)
光是大家好好戴上口罩,或者採取其他暫時性措施,病毒的傳染能力就會降低,突變的機會也會減少。圖為耶路撒冷的雪人帶上口罩。(AP)

話說回來,沒有達到群體免疫,並不等於沒有壓住疫情。還記得R0的定義嗎?它是指傳染病在完全沒有任何預防措施下的傳染人數;光是大家好好戴上口罩,或者採取其他暫時性措施,病毒的傳染能力就會降低,突變的機會也會減少,研究人員就有更多時間找出根本的因應之道。

但另一方面,許多大幅影響經濟的防疫措施應該還是會持續好一陣子。旅行還是會比以前困難,而且中國、開發中國家,以及那些接種比例不高的國家會最嚴重。如果之後又出現新的麻煩變種,那些已經接種過疫苗的人移動可能又會受限,航空業與旅遊業的寒冬也會拖得更久。

疫情久拖未決 暴露更多經濟問題

房市可能會復甦,但不會回到2019年的水準。由於美國的購物中心供給過剩,有些已開始破產,有些則轉型為電子商務物流中心。商辦市場則是有很多人正在觀望,想先確定在家辦公浪潮對供需的整體影響之後再做決定。經濟刺激政策撐住了住宅價格,但背後的變化已經開始浮出水面,大城市的住宅供給量受限,所以居民開始搬到二線城市,這樣既能繼續過著都市人的生活,又能獲得更多選擇空間。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首席經濟學家勞倫斯˙布恩(Laurence Boone)1月28日表示:「我們最關心的是疫苗接種進度落後和新型變種病毒的出現,會不會讓防疫時間拖得更久,暴露出更多經濟問題。」布恩以前曾經簡述過全球經濟看漲、持平、看跌的三種未來,如今開始擔心現況離看跌越來越近。

經濟學家在2020年就提醒過,經濟活動和人類健康之間不是二選一,那些防疫最好的國家,經濟成長率都高。即使疫苗目前無法根絕病毒,亦無法達成群體免疫,它還是可以給世界更多選擇。有了疫苗,每個人就更能控制自己要承受多少風險;國家也更能根據自己的強項與弱項,去選擇要走向怎樣的未來。如今,全球疫情已經從之前的急性發作期走向下一個階段,但依然蠢蠢欲動,等著吞噬那些誤判微妙平衡的人。

長期來說,傳染病的致死率都是逐漸降低,傳染力逐漸增強,這樣才能跟我們的免疫系統共存,不斷找機會繼續演化。所以目前的變異如果致死率真的比較高,就注定撐不久;即使我們無法消滅變種病毒,它造成的問題也不會像原版的病毒那麼大。真正的問題會在於,我們需要多久時間才能控制住它,而這段時間的損傷又會有多大。

*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特聘外籍研究員;譯者為劉維人。本文原刊《台灣銀行家》月刊。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