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鳳梨之不存,何以兩岸關係為?

2021-03-01 07:20

? 人氣

大陸以檢疫理由暫停台灣鳳梨輸陸。(柯承惠攝)

大陸以檢疫理由暫停台灣鳳梨輸陸。(柯承惠攝)

中國大陸海關總署以「截獲檢疫性有害生物」為由,宣布自三月一日起暫停台灣鳳梨進口,國台辦聲稱去年多次從台灣輸陸的鳳梨中截獲檢疫性有害生物,一旦輸入對大陸農業生產與生態安全造成威脅,因此暫停輸入,「是正常的生物安全防範舉措」;在農委會大張旗鼓召開記者會指控對岸有違國際貿易措施之後,行政院長蘇貞昌定調這是檢疫事項,不要升高為政治事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府院黨則兵分三路南下訪視農民,無非宣告全民挺鳳梨,政府挺農民,蔡英文一席話「全場爆棚」,一是不讓農民收入減少(又是現金補助);二是日本訂單已經增加(唯一講真話的是謝長廷,這是要日本賣人情給台灣,既難訂單也不可能多);如果不是明年底才選舉,這番話又是化兩岸危機為大內宣的經典之作。

鳳梨被禁止輸陸,到底是檢疫事項?還是政治事件?當然輕重有別,如果是單純的檢疫事項,照過去的處理,就是加強薰蒸與輸出前的檢疫,確保品質無虞,這也是過去類似情節發生時的處置,比方說,前年鳳梨輸陸見諸報導的就有八、九批被退運,去年被退運的除了鳳梨,還有釋迦,但均屬進出口之「個案」,而非這次屬全面性的「暫停進口」,最重要的,一旦「暫停」,究竟何時還能重啓出口,以目前的兩岸關係,的確很難樂觀。

前總統馬英九為此憂心不已,因為除了影響果農生計,最直接的衝擊是「讓台灣錯愕,傷害台灣民眾感情」;台北市長柯文哲也感嘆,「每次都說讓利,却總是讓台灣很不爽,這樣能感受到善意嗎?這就是問題。」

持平而論,即使兩岸關係熱絡,台灣輸陸產品也不能因此降低品質一分,早在十一年前兩岸即已簽署《海峽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協議》,簡單講,兩岸農產品交流可能發生的檢疫問題,早有考慮;依照協議程序,檢疫問題絕對不是處理不了的障礙;台灣也不能要求大陸降低標準,就像輸日農產品必須符合日本要求一般;再比方說二00四年,我方在進口美國蘋果四度驗出蠹蛾時就宣布暫停進口,這屬進口國的權益,我方認為鳳梨被驗出介殼蟲的有十多件「不算多」,對岸若認為多,我們就必須拉高品質,符合對方的要求。

重點是,兩岸還有處理事務性協商(檢疫)的空間嗎?前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認為,公告「暫停」而非「禁止」,就還有轉寰;這也是為什麼馬英九會呼籲兩岸依照《農產品檢驗合作協議》,透過既有通報平台依協議機制溝通,這是純粹專業與事務性協商範疇,照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的說法,農委會在二十五日傍晚收到對方動植物防檢疫管道、海關總局的訊息,換言之,管道並未中斷;農委會立即回信,但尚未收到回信,只要信有往覆,事態就比想像好解決,但若遲未得到回音呢?

鳳梨難題未解,又傳出六龜農會也被貿易商通知暫停蓮霧出貨,初步查證屬個別貿易商行為,並非如鳳梨全面暫停進口;但毫無疑問,下一個產品會是什麼?已經成為懸在業者心頭的惘惘威脅。對政府而言,第一個要考慮的是如何恢復輸陸?第二個不能不沙盤推演的是,萬一一時半刻無法恢復,那麼要砸幾個十億,才足可保障果農生計與權益?

鳳梨事件,很難不讓人聯想中澳貿易戰,讓澳洲龍蝦價格崩盤,對北京而言,這當然是一種外交制裁手段,但即使讓對手國感到痛,却無助改善國際形象;運用在兩岸關係則風險更高,若是檢疫的歸檢疫,彼此不以之為相駡本也罷,但即使民進黨政府刻意降低事件可能隱含的政治用意,都無可避免升高民眾惡感,再談「善意」豈非緣木求魚?

其次,若因為兩岸政治氣氛改變而影響一般民間交流和貿易,把農產品視為最簡單的「統戰武器」,隨時可以因為政黨輪替開放或收緊,對業者而言,未免太不牢靠,即使未來兩岸關係改善,誰還敢真心相信大陸這個「籃子」是靠譜的?信任建立不易,摧毀很難,不論兩岸官方如何彼此冷待,民間交流並未因此而逆轉,若因為鳳梨損及兩岸的民間信任和感情,值得嗎?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95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