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點被疫情打垮的新創,如何絕地重生?靠醫療檢測、打疫苗,4個月衝出9億營收

2021-02-06 12:58

? 人氣

CIC Health在波士頓紅襪隊主場進行疫苗施打作業(圖片來源:CIC Health Instagram)
CIC Health在波士頓紅襪隊主場進行疫苗施打作業(圖片來源:CIC Health Instagram)

一,相信專業:這是外部因素。醫療是高度專業的領域,我們只帶進管理和流程改造思維,產業知識跟連結,我們很欠缺。很多企業執行內部創新,喜歡什麼都自己來,即使成立創新團隊,但用的全是既有人才,舊思維加上舊人脈,往往導致業務裹足不前。我們很清楚自己的價值與缺陷何在。所以從一開始,當大家都在裁員時,我們反而雇用資深的業界人士擔任營運長,這也讓CIC Health一開始就上手,大量省去摸索成本。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二,團隊互信:內部團隊用得不好就是包袱,但用得好,他們肯定是一股強大的動力。我很清楚,我的團隊是一群並肩作戰多年的執行者,我對他們高度信任,就算我另外引進一百個頂尖人才,這種默契也複製不來。最初,母公司核心團隊整批轉到 CIC Health做基礎建設,雖然一樣努力從0發展到1,但和一般新創團隊不同的是,彼此高度互信,使得溝通過程的摩擦大大減少,進度飛快。將這樣的信任延伸到合作夥伴,我們對外溝通也講求完全透明;大家都在跟時間賽跑,我們沒有餘力做無意義的猜忌跟談判,把所有資訊完全透明,彼此溝通成本降到最低,才能在一季之內做到這樣的成績(註:作者個人估計,約期間營收約新台幣9億元)。

後記

當羅威談到公司已經竭盡最大努力,但還是有幾位員工必須被資遣時,他露出失落的表情 。即使這在我眼中,與動輒裁員5成的其他公司相比,充其量只算是公司發展期間不得不執行的新陳代謝。

相約訪談那天晚上6點多,我走進CIC辦公室,看到羅威一個人在測試新的標籤系統,試驗用紙散落一地。我很驚訝,這種雞毛蒜皮小事,創辦人竟要親力親為。不過也或許是這種捲起袖子 “get your hands dirty” 的幹勁,以及全心跟團隊站在一起的領導力,才能讓他的團隊在這場大風暴中,在短短幾個月內一起達成這項不可能的任務。

*台灣從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18日的檢測總件數為326,755件,資料來源:衛福部統計

**相當於新台幣1,500至2,400元,國內檢測一次要價約新台幣5千至7千元。


金融×新創×人文。用左腦思考天馬行空的創新,右腦翻轉既有企業規則。從國際關係再到麻省理工MBA,負責多項 VC/PE 投後營運策略,同時下海做了幾個新創。工作之餘於波士頓大學加速器及 Techstars Startup Weekend 擔任業師,並受邀於麻省理工及麻州大學分享新創及金融科技實務。長年闖蕩美國,近距離觀察新創生態圈。始終相信跨界跨境的多元觀點討論,更能激發周邊無限可能。

責任編輯/周岐原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