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習近平以經濟牌與疫苗外交「迎戰」拜登政府,學者擔憂「中國可能更加激進」

2021-01-25 10:27

? 人氣

2013年12月4日,美國時任副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會面(美聯社)

2013年12月4日,美國時任副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會面(美聯社)

在動蕩混亂的2020年,中國的表現可以說好於其他任何大國。未來幾個月,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似乎已準備好利用自身優勢,與新上台的拜登 (Joe Biden)政府較量,並在中共建黨一百周年之際展現出黨的自信形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習近平及其副手最近幾周發表了基調樂觀的講話,宣揚了去年在控制新冠疫情和消除農村貧困方面取得的成功。他們將中國描述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稱中國在全球經濟陷入低潮、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級的情況下發揮了穩定的領導力。他們把愈發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歸咎於美國的好鬥。中國經濟的穩健復甦,讓習近平在與那些仍苦苦應對新冠疫情及其經濟後果的國家打交道時可以更為強勢。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欲看更多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特別版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3折以下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雖然拜登已暗示計劃團結盟友,以多邊主義手段在貿易、人權等問題上制衡中國,但習近平一直在尋求用自己的外交勝利來抵消源於美國的任何壓力。自拜登在2020年11月的總統大選中獲勝以來,一項新的亞太15國貿易協定已在中國的積極推進下達成,中國還與歐盟達成了一項投資協議,克服了因當時即將上任的拜登政府提出關切而出現的障礙。

儘管如此,中國仍面臨來自國內外的一些重大挑戰。許多國家都對這個超級大國的強勢外交政策越來越警惕。中歐投資協定尚未得到批准。中國必須克服新冠疫情帶來的長期經濟影響,還要化解人們對中國新冠疫苗有效性越來越大的疑慮。官員們原本希望中國的新冠疫苗能夠在世界各地贏得人心。

北京方面沒有表現出放緩腳步的跡象。習近平領導下的政府在中國邊緣地區實行控制,本月在香港發動了大規模逮捕反對派人士的行動,同時在中國宣稱為本國領土的台灣附近進行高頻率的戰機飛行,這些都反映出中國的信心有所增強。

史丹佛大學 (Stanford University)研究人員、美國企業研究院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常駐學者梅惠琳 (Oriana Skylar Mastro)表示:「我認為我們將看到一個更具有對抗性的中國。」她稱:「中國將不僅更加激進,而且還越來越覺得自己的激進行為是合理的。」

新的基調

與此同時,中國希望拜登能讓美中關係進入一個較平靜的階段。隨著川普政府與北京方面在貿易、技術、新冠疫情和其他一系列問題上發生爭執,中美關係出現了巨大摩擦。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最近在接受官方媒體採訪時敦促拜登政府讓美中關係重回正軌,並承諾創造有利於中國的外部環境。他表示,2021年將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具有歷史性意義的一年。

上海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稱,中國處在相對有利的地位,能夠抵禦美國的壓力,同時通過提供經濟幫助和疫苗來贏得國際支持。他表示,相比之下,拜登將掌管一個比較弱勢的政府,他必須首先應對國內的疫情,管理經濟復甦,改善種族關係。

吳心伯說,雖然與美國的不穩定關係仍是中國面臨的風險,但與川普相比,拜登在向北京方面施壓時可能會更有分寸,這也是中國外交政策圈內的普遍觀點。他表示,今年,北京方面更有自信,拜登回來了,但美國無法強勢回歸。

一些分析人士表示,中國的信心可能預示著,為維護自身利益,中國可能採取更強有力的行動,包括壓制動蕩地區的反共異見人士,以及為維護領土主張而進行的軍事力量展示。

香港政府無視美國和歐洲政府的批評,拘捕了許多與香港民主運動有關聯的政界人士、活動人士和律師。

習近平還加強了對軍隊的控制,上個月通過的立法改革將更多的決策權賦予了習近平領導的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而不是政府。在1月初發布的中央軍委2021年全軍開訓動員令中,習近平對軍隊重申了做好「隨時」能戰準備的要求。

分析人士表示,一個潛在的導火線是台灣。中國政府已表示不排除以武力收復台灣。過去一年裡,中國軍方在台灣附近出動軍機、開展海軍調遣及武裝干預演習的力度進一步加大。

據台灣國防部統計,2020年共有380架次中國戰機飛入台西南防空識別區,今年以來則已超過12架次。台北的國防安全研究院 (Institute for National Defense and Security Research)在去年12月份的一份報告中說,近年來,這類飛行的頻率和強度明顯增加,相比之下,2017年中國飛機在台灣附近只進行了20架次遠程飛行。

史丹佛大學的研究員梅惠琳說,中國政府希望「將這類行動常態化」,這樣「大家就會接受這種擴大後的存在」。

存在不確定性

即便如此,中國政府的利益仍面臨重大風險。

新加坡退休高級外交官考斯甘 (Bilahari Kausikan)說,習近平精明實際的外交策略令全球擔憂中國行為的國家事實上結成了聯盟。他說:「沒有人會躲著中國,但每個主要經濟體在與中國打交道時都會更謹慎、更有保留。」

考斯甘說,美中關係仍將是北京方面的主要擔憂,拜登政府可能會在經濟、安全、技術和人權等一系列問題上採取更有序、更有條不紊的方式與中國打交道。

中歐投資協定仍面臨歐盟成員國政府和歐洲議會的批准程序。歐洲議會成員、比利時前首相伏思達 (Guy Verhofstadt)本月在Twitter上寫道:「現在是與中國達成協議的時候嗎?我認為這顯示的是對地緣政治的認識過於天真,而不是地緣戰略上的自主。」他寫道:「謝天謝地,不像中國,歐盟實行民主制,(歐洲議會)將有最終的決定權!」

圍繞到底哪國才是新冠疫情罪魁禍首的外交爭執似乎還將繼續下去,尤其是在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本月批評中國拒絕被派去進行新冠病毒溯源的調查人員入境之後。中國政府之後已允許WHO專家小組入境,專家小組14日抵達中國中部城市武漢;這次疫情最早的暴發地就是在武漢。

位於紐約的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全球醫療問題高級研究員黃延中表示,中國政府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或捐贈中國疫苗以贏得好感,這一努力可能會因不斷擴大的「公信力缺口」而受阻,特別是在新的試驗數據顯示科興控股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Sinovac)研發的疫苗遠不如人們此前認為的有效之後。

中國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世界似乎不太願意接受中國的示好。皮尤研究中心 (Pew Research Center)去年10月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美國和其他13個發達經濟體的公眾對中國的看法在過去一年中明顯惡化,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人們認為在新冠疫情最初暴發時中國政府處理不當。

復旦大學教授吳心伯淡化了這些調查結果,他提到了中國參與的亞太貿易協定和中歐投資協定。「我們不需要太擔心公眾輿論,」吳心伯說。「國家利益是最重要的因素。」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