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志禹推薦序:「理」失求諸「野」

2021-01-20 05:00

? 人氣

「野」孩子雖然喜歡向外跑,最終卻發現自己「越旅行越裡面」。(示意圖/HaiRobe@pixabay)

「野」孩子雖然喜歡向外跑,最終卻發現自己「越旅行越裡面」。(示意圖/HaiRobe@pixabay)

《野力》一書交織著真實的案例、動人的故事、深刻的反思與專業的學理,很少談教育的書籍,能夠寫得這麼引人入勝且深入淺出;我在閱讀這本書時,幾乎每隔一、兩段,就忍不住想和作者對話。任何關心教育的人,無論是家長、師資生、中小學教師、大學教授或政策制定者,都能從本書獲得許多洞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很喜歡《野力》這個書名。荒野協會認為:「荒野是生命的原鄉,孕育大自然的奧祕。」社區大學促進會則常說:「社大應該保有一些野性,也就是保有草根性與韌性,甚至保有當初社會運動者的挑戰性、批判性、理想性、獨立性與熱情,不受權力所馴服。」

最近,振鐸學會的丁志仁則常以「土雞模式」描述自主學習,對照「飼料雞模式」的傳統餵哺教育,因為土雞擁有放山自由、主動探索、擅於解決問題、健康有活力、為自己創造學習機會與方式;飼料雞則被圈養、等待餵食、不需解決問題、迷惘無動力、為自己創造內在牢籠;這兩種模式,竟類似本書所提的「有機教育」與「慣行教育」的對照。

小孩 孩子 兒童 作文 功課 作業(示意圖@photoAC)https://photo-ac.com/tw/photo/2056280/
土雞擁有放山自由、主動探索、擅於解決問題、健康有活力、為自己創造學習機會與方式;飼料雞則被圈養、等待餵食、不需解決問題、迷惘無動力、為自己創造內在牢籠;這兩種模式,竟類似本書所提的「有機教育」與「慣行教育」的對照。(示意圖@photoAC)

推動戶外探索教育聞名的新竹光武國中校長林茂成,也希望培養學生一些「野性」,他曾經在紀錄片中挑戰教育界說:「臺灣有幾萬個教授,但有幾個探險家?」他結晶十餘年來的觀察,終於頓悟:「戶外探索教育帶給學生最重要的學習是『勇氣』!」

上述這些觀點,多少都觸及「野力」的一些獨特面向,但在本書,「野力」包含更寬廣與更深邃的意涵。我比較驚訝的是這些人在不同的場域,卻不約而同隔空呼應。讀完本書我發現,「野力」讓人:

1.勇敢走出去:去旅行、去流浪、學獨立、學吃苦、走入田野、連結社會、克服「大自然缺失症」、走出國界、重建自己的國際觀、以全世界為教室。

2.勇敢跨出舒適圈:不怕失敗,跨出自己熟悉的領域與自己習慣的文化,自由穿越學術結構設定的界線,換位思考欣賞多元文化的差異並提升自己的文化智商。

小孩(示意圖/すしぱく@pakutaso)https://www.pakutaso.com/20171141332post-14240.html
「野」孩子雖然喜歡向外跑,最終卻發現自己「越旅行越裡面」。(示意圖/すしぱく@pakutaso)

3.勇敢面對恐懼:容忍曖昧與模糊以孕育創意,面對未知與不確定性以開啟探索,勇敢走一條從未走過的道路,讓自己的命運有些好奇、忐忑、意外、隨性、邂逅、慢活與驚喜,最終領悟:恐懼原來只是自己想像力不足之下的想像。

4.勇敢做自己:「野」孩子雖然喜歡向外跑,最終卻發現自己「越旅行越裡面」(借用陳文玲的書名),因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獨特、認同自己的文化、反叛他人的偏見、抗拒社會的刻板印象、堅持自我創造。

隨著都市化、升學主義以及家長的過度焦慮與保護,臺灣的孩子已經大量喪失野力;根據二○一九年的PISA國際評比,臺灣學生害怕失敗的程度是世界冠軍。希望本書的出版,可以幫助我們脫離這個不名譽的冠軍,也幫助社會重新思考:究竟二十一世紀,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培養出什麼樣的下一代?

*作者為政大教育學系教授。本文選自《野力:翻轉慣行教育!培養獨立性 x 思辨力 x 創造力》(三民出版)推薦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