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龍走不出「彭淮南餘威」?打房決策慢半拍,央行暴露致命傷

2020-12-17 07:50

? 人氣

但是,我們不能責怪楊金龍,這次事件暴露了央行「偉大領袖」組織文化的病灶。前任總裁彭淮南在位20年,取得總統蔡英文信任,對國家做出重大貢獻。

彭總裁巨大的身影,卻也使得專業政策討論窒息,應該匯聚國家頂尖經濟與金融頭腦的央行理事會,因缺乏足以與總裁論辯的成員,淪為總裁個人決策的背書者。楊金龍上任後,理事會討論空間雖有改善,但礙於理事成員的結構問題與主席主導性仍強,理事會專業化仍亟需改革。

彭淮南上個月在台北永康街的社區活動,向國民黨立委賴士葆斥責副總裁陳南光「扯後腿」,將專業論述視為「搞不清楚狀況」。彭淮南習慣將討論央行政策的聲音都視為負面,退休後仍然保留辦公室,且天天上班、巡視辦公室,親自指點後輩,正是偉大領袖組織症候群的病徵。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歐美先進國家的中央銀行,在理事會或組織內,都是積極鼓勵多元的政策研究。美國聯準會能在危機爆發的第一時間,就推出違背傳統智慧、卻立即見效的救市政策,都可看到聯準會前主席葉倫(Janet Yellen)、柏南克(Ben Bernanke)等人對於「反骨議題」長期反覆研究的功力。

台灣早年曾經有過「蔣王論戰」,在央行前總裁俞國華任內,各界也曾熱烈討論匯率升值議題,及央行歷任總裁梁國樹、謝森中、徐遠東時期,看似紛亂的多元辯論,不僅培育出一代優秀的經濟學家,更鋪墊了彭淮南崛起的沃土。

目前台灣的總體經濟議題甚多,匯率升值、房市熱炒、外匯存底的運用、現代貨幣理論的實證、甚至台灣央行獨步全球、成為第一納稅大戶政治責任,都是影響全民福祉,值得多元探討的關鍵議題。

央行內部局處、理監事會議、行外學者的反覆辯證,是培養專業人才、確保決策品質的必要工作。這次打擊炒房的決策,最終在高度政治壓力下瞬間轉向,暴露央行決策機制的盲點是小事,擺脫偉大領袖的神話,才是執政黨及央行團隊最該正視的挑戰。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今周刊,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撰文/乾隆來(紐約大學金融碩士, 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責任編輯/林彥呈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