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後備部隊改革真有效?不要讓戰爭為我們解答

2020-12-13 06:00

? 人氣

國防部官方版本的後備戰力整建、提升報告中明確指出,將撥交戰車予後備打擊群,使後備部隊擁有與現役單位同等級的火力、防護力,車型為CM11(圖)。(蘇仲泓攝)

國防部官方版本的後備戰力整建、提升報告中明確指出,將撥交戰車予後備打擊群,使後備部隊擁有與現役單位同等級的火力、防護力,車型為CM11(圖)。(蘇仲泓攝)

政府近來為因應台海緊張局勢,大刀闊斧對國軍後備部隊改革,包括蔡總統提出的「常後一體」、「後備動員合一」、「跨部會合作」三個原則、漢光演習首度動員後備砲兵演訓、成立「動員局」,國防部更研擬增加教召頻率:由原先兩年一召,每次五至七天,改為一年一召,每次十四天。此外,國防部也公告將修正役男免役標準,由原先一百五十七公分以下免役改為一百五十五公分以下,藉此擴大兵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後備部隊組織鬆散、戰力低落的問題一直為人詬病,美對台白皮書早在2000年左右就提點過我國後備部隊問題。如今政府雖終於實施後備部隊改革,然而也不需抱太大期望,因為這一系列改革顯然完全未切中問題核心。

根據國防部「提升後備戰力」報告,國軍未來擬將後備部隊依作戰任務導向區分為第一類型「灘岸守備」、第二類型「縱深及城鎮守備」,及第三類型「重要目標防護」,以增進第一線防衛戰力。國軍戰術向來都是以後備軍守衛灘岸,以遲滯敵人,現役常備軍則處二線實施戰力保存以及機動反擊、火力支援等任務。換言之,一旦守灘的後備部隊被擊潰,解放軍將可直接衝擊國軍主力。

直觀而言,後備部隊要面對的是與解放軍精銳兩棲部隊所進行之高強度防衛作戰,然而綜觀同心演習中後備部隊所使用的裝備:舊式迷彩服、65步槍、簡陋的單兵輔助裝備…,就憑這些早已落伍、第一線不要的落伍裝備,要如何跟解放軍精銳正面作戰?且妥善率欠佳的老式裝備不僅影響戰力,也接連降低部隊士氣,更別提後備本就缺乏訓練、素質參差不齊,遑論守衛第一線灘頭?雖說這是一個下駟對上駟的概念,但如果連基本合適的個人戰鬥裝備都缺乏,那第一線灘頭防線必定會被迅速擊潰,達不到任何遲滯敵人功用。

城鎮戰部分,國防部規劃在未來十四天教召中,第一週讓後備軍人恢復戰力,第二週則實施城鎮戰訓練,而當前四個月的軍事訓練役男也同樣會實施相關城鎮戰演訓。然而,城鎮戰是個相當複雜的戰場環境,包括各式武器運用、逐屋掃蕩、戰術走位、掩護等等,都需要長時間的演訓,國軍真有成熟的訓練措施及規劃讓部隊能在這有限的時間快速熟悉城鎮戰環境?還是城鎮戰訓練僅是另一個宣傳噱頭?答案可想而知。

儘管新的改革規劃明確指派後備部隊作戰任務,讓教召時能有核心訓練方向,教召頻率也隨之增加,然而後備軍人普遍排斥教召,如何刺激回訓意願是個疑問,且教召時是否真能確實實施訓練,又還是只是看看軍教片敷衍了事?如果教召回訓仍是那個鬆散樣子,那講再多城鎮戰、灘岸守備,或增加教召頻率也無濟於事。

國防部長嚴德發接受質詢時表示只要總統一聲令下,第一時間四十五萬大軍可立刻報到,其中包括二十六萬後備及十八萬常備部隊。數字固然可觀,然而,並非人越多戰力越強,戰時部隊動員、編制、訓練都需要時間,現代戰爭節奏緊湊,猝不及防,我們能有多少時間與能力動員並複訓這二十六萬軍隊?且部隊作戰需有完善的組織規劃,後備部隊是否有健全的指揮體系與機動部署能力?而戰時國防資源珍貴,在主力部隊分配完後,是否還有足夠的補給及後勤能量以支持這二十六萬後備大軍?這二十六萬後備究竟能發揮多少實質戰力?實在令人質疑。

由於「愛國者三型飛彈重鑑測」案引發爭議,國防部長嚴德發下令改制軍投建案流程。(盧逸峰攝)
國防部長嚴德發。(資料照,盧逸峰攝)

既然政府強調「常後一體」,那更新裝備、增加並務實訓練強度、完善組織及後勤才是改革之首,廣儲後備非當務之急,訓練如不強化、不務實,即使教召再多也是徒勞,這些道理不言可喻,端看執政者有沒有心落實。究竟這二十六萬後備軍究竟能成為實質的可恃戰力,又還是僅淪為宣傳上的唬唬人的數字?政府對後備部隊改革能不能對症下藥、確實實踐?又還是只是敷衍民意、草草了事?只能希望這些問題,不要讓戰爭為我們解答。

*作者為軍事評論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