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再找工作?找收入吧:《失業教我們的事》選摘(4)

2020-12-10 04:40

? 人氣

找收入的目的,不是賺取一次性收入,而是建立一個自動化、持續化賺錢的系統。(niekverlaan@pixabay)

找收入的目的,不是賺取一次性收入,而是建立一個自動化、持續化賺錢的系統。(niekverlaan@pixabay)

每個月初,我都有一件例行任務,盯催數百名進階班學生的斜槓進度。這天是八月一日,十幾個群組像青蛙跳水般,噗通噗通地跳上跳下,學生一個個浮出水面,張貼出一大串下班後做斜槓的工作進度。看著斐然的成績,還在替他們高興的當下,不到一小時之內,居然跳出四個人都報告了同一個消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離職了。」

三個主動離職,一個被資遣。怎麼會?二○二○年六月之後,打開電視,看到的新聞畫面盡是風景區人擠人,飯店訂房額滿,餐廳大排長龍..標題無不表達出「景氣報復性的反彈」。但是關上電視,打開手機,在Line看到的卻是相反的現象,疫情之後比疫情期間離職人數還多,彷彿是一種秋後算帳的報復性失業。

人性不愛工作

我一時迷惘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情境,到底哪個才是事實?還好,學生們因為學了斜槓,或是做了斜槓,沒見到驚慌失措的,反而各個一副胸有成竹、老神在在的模樣,令人心安不少。比起我兩年前被失業,他們比我更快進入狀況,顯然是「訓練有素」的結果。這些學生第一次來上斜槓基礎班時,我第一句話就告訴他們,未來三小時的課程都環繞著一個核心概念。他們接受了,才繼續報名進階課,這個概念是──

「找工作不如找收入。」

一句大白話,完全解釋「零工經濟」的精髓。這句話不是我發明的,而是在失業期間,去上就業服務站安排的課程時,聽到一位講師說的。當下腦袋像被雷劈到似的,我跟自己說,對,就是這個概念!於是借用至今,不斷宣揚。

失業 低潮 憂鬱 焦慮(StockSnap@pixabay)
三寶爸年逾四十,而三個孩子都還小,家計負擔沉重,很想換工作,但是憂心不僅要面對更高的生涯風險,還可能陷家庭於更大的不安之中,非常猶豫。(StockSnap@pixabay)

三寶爸年逾四十,而三個孩子都還小,家計負擔沉重,很想換工作,但是憂心不僅要面對更高的生涯風險,還可能陷家庭於更大的不安之中,非常猶豫。為了尋求解答,來上我的課,並聽進這句話,朝著找收入的方向發展。後來一直慶幸做了正確的選擇,覺得受益很大,便推薦同事夫妻一起來上我的課。

我之所以對這句話深表贊同,是因為我懂得上班族的心。除了少數人熱愛工作、追求自我實現外,多數人認為工作是辛苦的,要不然怎麼會經常聽到有人說,如果中了樂透,他一定馬上離職。可見得多數人工作無非是為了賺錢謀生,一旦失業,害怕的不是失去工作,而是失去收入。因此重要的不是工作,而是收入;要做的事不是找工作,而是找收入。

台灣人太早退休

再來,我想如果大家知道一個統計數字,就不會對找工作如此執著不悔。每次上課我都會問在座的學員,台灣人平均在幾歲退休?無一例外,大家都會眾口一聲說:

「六十五歲!」

這個答案,顯示上班族對就業市場的真相有一定程度的隔閡。怎麼說?歷年來每年統計出來的退休年齡增長幅度大都落在○.二至○.三歲,二○一六年官方統計是五八.六歲,隔年二○一七年跳升到六一.三歲,為什麼突然出現二.七歲這麼大的升幅?原因是政府修改退休年齡的定義,從「離開組織的年齡」改成「領取勞保年金的年齡」,而二○一七年可以領取勞保年金的年齡恰好是六十一歲。我再問學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

洪雪珍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