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靜觀點:消失的香港主體與延續的殖民管治

2017-08-19 06:20

? 人氣

香港回歸十八週年,人心都回歸了嗎?(中新網)
150年下來,香港這個主體不能出現在教育體制裏頭,直到1990年代初,在小中大學都是沒有香港文學香港文化香港藝術等的課程,造成了在香港居住的人不會以香港作為論述主體及思考對象。(資料照,中新網)

二、延續殖民體制的一國兩制:以「高地價」政策為例

1981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的時候講的一國兩制本身是試圖延續資本主義制度的一種想像。這個想像其實是蠻不合理的,對於階級的不平等、資本主義在這個地方造成的傷害,非常有意識的不去看這些,而只求延續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這個所謂的50年不變,其中的一種涵義是階級壓迫的延續,或者是一種資本殖民主義。具體一點來講,香港的房屋政策,近年催生了很多土地抗爭運動, 為什麼今天很多年輕人會進行關於土地的抗爭,然後又錯置到中港矛盾上?好像是97以後20年的回歸讓香港變成一個不宜居住的社會,連最基本的農業都不支持、或是很多小市民的生活都被干擾了,非常暴力的被干擾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可是,香港這個非常暴力的土地政策是1841年港英政府創立的時候­­就發明了,叫「高地價政策」。英國殖民政府搶了香港所有的土地,然後說這是「官地」,只有英國政府可以改變土地用途,他說你是農地你就是農地,你是屋地就是屋地,農地有個價,屋地有個價。如果你要用這塊地的話,你要跟港英政府買使用權。港英政府為了要在最短的時間裡面賺到最大利益,這個「高地價政策」是非常厲害、也非常毒的,每一年用最高的價錢像擠牙膏一樣拍賣土地,不管你是誰,誰最有錢就能買土地,而且保證一定是供不應求的,寡頭壟斷。港英政府估計社會今年需要3公頃的土地的話,只會賣一公頃,價格一定會非常非常高。長遠來講,只有買得起賺透透的商人能越買越多,讓那幾個超大發展企業不斷囤積,反正供不應求,讓地價不斷翻天,一開頭買不起的小商人永遠不能進場就會被淘汰了。今天很多小市民的生活覺得被干擾了,其實禍根來自1841年。

中英談判的時候,中國政府特別保證延續「高地價政策」。中國政府基本上非常知道這是讓他能夠持續管治香港的其中一個有效方法,確保他能夠在香港賺到最多的錢,而且也確保這些非常非常小數(五大地產商)但手握大權的香港最大持份者地產商­­,確保他們不把資金撤走,能夠持續保皇、支持政權易手,這是中國決定接管香港的方法。當中,究竟英國扮演了甚麼角色。英國在這段歷史上光榮撤退,又保障了英國在港的既有利益。作為對社會主義研究有興趣的學者與學生要非常清楚,這不是一種社會主義上的統治方法,歷史上來看其實非常像英國殖民者統治香港的方法,中國政府延續了殖民化的過程而且更激化了。怎樣激化?九七後董建華向他的商界同僚放風,早已囤地的地產商可以自己收地,收完才向政府補地價,暗示他們可以用最賤的價錢收地,也節省政府開銷及賠償議價的麻煩。於是,地產商用盡各種沒人性的手段, 例如請黑社會入農村、污染農地、出律師信嚇走村民等等。如果你有像我一樣看陸劇的習慣,像《人民的名義》、《中國式關係》中強烈批評官商勾結導致工人無廠老人無房的狀況,就是今天香港的寫照。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