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觀點》當「中國」二字在西方愈發成為貶義詞

2020-11-02 07:00

? 人氣

況且,按照世界銀行(WB)的定義,中國即將在數年內成為「高收入經濟體」,但國民素質依舊參差不齊。一定程度上,中國需要在境內全體進行北京在2008年奧運前數年推動的「素質教育」——畢竟,如果說當年北京是世界認識中國的窗口,那麼如今中國國民走向全球,世界認識中國的窗口就已經從北京擴大為全世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中經貿轉向合作,主因是中國疫情最早退燒,經濟迅速復甦。(美聯社)
作者提及,中國即將在數年內成為「高收入經濟體」,但國民素質依舊參差不齊。一定程度上,中國需要在境內全體進行北京在2008年奧運前數年推動的「素質教育」。(示意圖/美聯社)

不是「為了迎合而改變」

當然,凡事不能本末倒置。改善中國國際形象的方式不是「為了迎合而做改變」,「素質教育」的核心也不該只是口號與橫幅,而是在基本解決國民溫飽問題的基礎上,繼續提升社會資源的調配效率,繼續完善社會保障,繼續落實「施政為民」,令其變得更為人性化。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人活得有尊嚴,自會不卑不亢不矜不伐。

與此同時,也要認識到中國在繼續作為「世界工廠」的同時,也正愈發成為「最大消費市場」,其所帶來的虹吸效應並非朝夕即變的「北京印象」所能改變。只要中國繼續順勢鞏固多邊主義,繼續與國際規則對接,保持目前營商環境持續改善的趨勢,進一步加強法律法規的合理性及落實度,進一步讓中國國力的迸發,向世界外溢正面效益,那麼諸如義大利等西方國家對中國印象持續改善的案例,便會越來越多。

歸根結柢,中國的底氣是足夠大,大到只要自己不生亂,只要國民對國家現況和前景滿意而有信心,外國如何看,並不會激起本質影響。

*本文來源:《多維TW》月刊060期,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