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成吉思汗展覽引發的爭議:蒙古歷史與現代中國國家敘事的碰撞

2020-10-20 12:10

? 人氣

批評人士說,中國當局在內蒙古宣傳作為中華文化一部分的草原文化,而不刻意強調蒙古文化和歷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過,這位蒙古族的前官員還說,蒙古文化是草原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官方提倡並資助草原文化的研究和其他相關活動,在客觀上也有促進蒙古族文化活動的積極意義。

成吉思汗的象徵

成吉思汗
近現代的泛蒙古主義運動都以蒙古帝國到創立者成吉思汗作為民族統一的象徵

從1950年代開始,中國以史達林的民族定義為指導進行的民族識別確認了漢族以外的55個少數民族。中國在其中的5個少數民族地區成立了省級民族自治區。另外在許多省份內部也有民族自治州、自治縣和民族鄉。中國國務院在2005年發佈的《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白皮書中說,少數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積佔中國國土面積的2/3。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於1947年,是中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從20世紀初一直到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前,從俄羅斯外貝加爾地區、蒙古國、到內蒙古和中國東北地區都先後存在過不同的以統一蒙古為目標的泛蒙古主義運動。

近現代的泛蒙古主義運動都以蒙古帝國的創立者成吉思汗作為民族統一的象徵,成吉思汗仍被視作蒙古民族的祖先,現在仍然受到不同國家蒙古民眾的崇拜和祭奠。

在德國的特木其勒圖認為,成吉思汗和他締造的蒙古帝國到現在仍被許多蒙古人當作民族統一的象徵,這可能是中國不希望法國展覽強調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國的原因。

中國「民族熔爐」模式

多年前,有中國學者向當局獻策以解決中國的「民族分裂」問題。胡鞍鋼在2011年撰文提倡學習美國的「民族熔爐」模式,「不允許任何族群有自己的歷史地域範圍和特權」,加強對少數民族的同化。

2011年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胡聯合刊登在中國科學院內部刊物《國情報告》中的文章「第二代民族政策:促進民族交融一體和繁榮一體」明確提出,要與時俱進推動民族政策從第一代向第二代的轉型,「不斷淡化公民的族群意識和56個民族的觀念,強化中華民族的身份意識和認同。」

文章推崇美國處理民族(種族)的方法,認為美國、巴西、印度等國家實行的大熔爐模式比較成功,而蘇聯、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大拼盤模式比較失敗。

這個被稱為「第二代民族政策」的思路將過去蘇聯的民族自治模式作為反面經驗教訓,建議取消依據蘇聯模式建立的民族自治區制度,淡化民族和地域的傳統聯繫,改變以民族劃界的自治實體,達到弱化民族標識、強化國家公民觀念的目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